AI导读:

2025年首月IPO市场趋紧,终止项目增多,在审企业数量锐减。尽管面临挑战,但券商投行纷纷瞄准北交所,并购重组财务顾问业务有望成为新的增量收入来源。同时,香港新股市场复苏,港股IPO或成券商投行大方向之一。

财联社2月2日讯(记者 高艳云)随着农历蛇年的到来,券商投行人在IPO领域面临的市场及同业竞争环境备受瞩目。记者深入盘点IPO领域,剖析当前市场态势,探寻其中的机遇与挑战。

2025年首月,IPO市场呈现出紧缩态势。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月,IPO终止项目多达29家,其中24家因主动撤回而终止审查。在审企业数量锐减至229家,同比降幅高达65.2%。发行上市项目仅11家,募资总额66.86亿元,同比分别减少31.25%和46.81%。同时,新增辅导备案企业数量为40家,同比下滑64.6%。

尽管IPO市场趋紧,但危机中仍孕育着机遇。众多券商投行纷纷瞄准北交所,目前已有102单在审公司项目等待在北交所IPO,占比高达44.54%。

在股权融资节奏收紧的背景下,卖方研究认为,多元化投行业务收入将成为行业趋势。并购重组财务顾问业务收入有望成为券商投行业务新的增量收入来源。此外,随着香港新股市场的复苏,港股IPO或将成为券商投行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撤否情况:16家券商主动撤回24单IPO项目

撤否终止已成为近年来IPO市场的显著现象,也是投行人在今年面临的首要挑战。截至1月27日,沪深北三家交易所终止审查的IPO企业已达29家,其中主动撤回的有24家。涉及此情况的券商共有16家,民生证券和东方证券各有3单项目撤回,位居撤回项目数量前列。此外,国泰君安、中信建投、中信证券、海通证券、国投证券等5家券商各有2单项目撤回。

在审排队:逾四成项目聚焦北交所

截至2月1日,共计229家公司在审,同比减少429家,降幅显著。其中,北交所的在审项目数最多,达到102单,占比44.54%。沪主板、创业板、深主板、科创板在审项目数分别为41单、39单、26单和21单。涉及上述IPO排队项目的券商共有50家,其中中信证券、国泰君安、中信建投排名前三,分别拥有20单、19单和17单在审项目。

发行情况:上市11家,募资额减少近五成

今年以来,发行上市家数共计11家,较去年同期大幅减少。募集资金总额也大幅下降至66.86亿元,同比减少近五成。创业板和科创板是上市公司数最多的板块,各有4家公司上市。而募集资金总额最高的板块为科创板,达到28.14亿元。在保荐券商方面,中信证券表现突出,斩获2单IPO项目。

辅导备案:新增40家,同比骤降六成

截至2月1日,今年以来新增辅导备案企业40家,同比大幅下滑64.6%。中信建投与国信证券在IPO辅导备案数量上并列第一,各有4家企业备案。此外,华泰联合、天风证券、国投证券、申万宏源证券承销保荐、中信证券等券商也积极参与辅导备案工作。值得注意的是,国联证券与民生证券合并后的“国联民生”在投行业务整合方面迈出重要步伐,其保荐子公司将整合华英证券与民生证券的投行业务。

展望未来,尽管1月仅是全年的“1/12”,但IPO市场政策回暖的预期仍让业界充满期待。随着监管政策的逐步明朗和资本市场的深化改革,IPO市场有望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卖方观点:并购重组财务顾问业务或成增量来源

在IPO趋紧态势未根本性转变的情况下,拓展更多业务方向已成为券商投行的当务之急。卖方研究对此表示认可,并指出随着证监会提出逐步实现IPO常态化、积极培育耐心资本等政策措施的实施,股权融资规模有望企稳回升。同时,多元化投行业务收入将成为趋势,并购重组财务顾问业务收入有望成为券商投行业务新的增量收入来源。具备企业客户资源和专业服务能力的头部券商有望在投行业务生态演进过程中继续维持领先地位。

(文章来源:财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