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本文分析了近期国债收益率持续下降对债券市场的影响,探讨了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空间及制约因素,并对蛇年A股市场前景进行了展望。同时,还关注了海外市场在AI+医药领域的机遇以及潜在风险。

主持:关珊(广东股市广播FM95.3)

嘉宾:古振华(万联证券首席投资顾问)

关珊:近期,我国国债收益率持续下行,伴随着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有机构预测2025年国债发行规模或将创历史新高。请问古顾问,这一趋势对债券市场可能产生哪些深远影响?

古振华:2025年国债供应量的增加,无疑会对国债市场的行情走势产生一定影响,可能会使得国债收益率下行的速度有所放缓。当前,我国名义利率在扣除通胀因素后的实际水平依然偏高,企业面临价格压力,融资意愿整体偏低。因此,宽松的货币政策成为经济复苏的重要支撑,国债,特别是长期和超长期国债,依然值得投资者密切关注。

从长远来看,若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得以释放,在宽货币与积极财政政策的共同作用下,我国经济顺利复苏,国债收益率才可能逐步进入上升通道。

关珊:值得注意的是,节前国债收益率走低,但货币市场的拆借利率并未同步下行,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古振华:国债种类繁多,包括短期、长期和超长期国债,它们的定价逻辑各不相同。例如,长期和超长期国债主要受潜在经济增长率和自然利率的影响,而短期国债则更多地受通胀、货币政策以及市场流动性的影响。近期,长期和超长期国债收益率持续走低,但短期国债和货币市场拆借利率并未跟随下行,部分甚至有所上升。这主要是由于人民币汇率在2024年12月下旬至1月中面临压力,央行通过发行央票回收市场流动性,加之长假前取现需求增加,导致阶段性资金紧张,进而推高了短期资金利率。

关珊:那么,对于未来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空间,您有何看法?其制约因素又有哪些?

古振华:从海外经验来看,当一个国家进入人口总量回落、宏观经济放缓的长周期时,货币政策往往会趋于宽松,而财政政策则可能随经济波动而调整。短期内,降息可能受到汇率维稳目标的制约,1月LPR未调降便是明证。然而,长期来看,资金短期偏紧并不会改变宽松的趋势。近期的7天逆回购操作已足以支持流动性跨年,但央行仍选择投放14天资金,以分散节后资金到期压力。未来,若关税不确定性降低且汇率压力缓解,除了大额投放逆回购外,降准降息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关珊:展望蛇年,股市前景如何?我们能否乐观预期?

古振华:A股市场机会与风险并存。在不同市场环境下,我们应采取灵活策略,淡化指数影响。历史经验表明,当中美货币政策同时宽松时,A股成长股、科技股往往表现优异。反之,若中美货币政策背离,如美国收紧而中国宽松,则A股价值股、红利股更受青睐。因此,在2025年中美通胀方向可能分化、货币政策可能出现分化的情况下,我们应关注低风险偏好的投资策略,如多关注价值股、红利股的投资机会。当然,若中美货币政策同时宽松且人民币汇率压力降低,则A股宽基指数、成长股、科技股也可能迎来较好机遇。

关珊:海外市场方面,我们又该如何把握机遇、规避风险呢?

古振华:在机遇方面,AI在医药领域的实践应用正逐步走向商业化,这为投资者提供了布局生物技术领域投资机会的契机。然而,在风险方面,我们需警惕日本央行货币政策正常化加速以及美国对内减税、对外加关税等举措可能带来的通胀压力上升和降息预期下降等风险。这些因素可能导致日元、美元指数走强以及海外流动性收紧,从而对市场产生一定影响。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图片来源:原文未提供,故此处无HTML图片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