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日本文化中“熊元素”无处不在,但近年来野熊数量增长,人类与熊的生存空间博弈愈发激烈。文章探讨了日本各地为解决人熊冲突所采取的措施及面临的困难,提出了将问题上升到国家层面统筹解决的建议。

新华财经东京11月24日电 (记者欧阳迪娜)在日本文化中,“熊元素”无处不在,从日常用语到地名人名,再到民间故事和艺术形象,都展现了岛国与熊类漫长的共生历史。然而,近年来,随着野熊数量的增长,人类与熊的生存空间博弈愈发激烈。

栖息在日本境内的熊主要有北海道棕熊和亚洲黑熊两种。据日本环境省统计,自1978年至2018年,熊的栖息地面积增加了一倍,占据日本国土面积的六成以上。34个都道府县中均有熊的分布,且数量呈增长趋势,活动范围也日益扩大,甚至频繁出现在札幌市、仙台市等大城市周边。

从明治时期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将熊视为威胁,采取剿杀政策。然而,自90年代起,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提升和《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影响,日本对熊的态度转向保护,熊的数量开始回升。但这也导致野熊频繁出没于农田和街市,引发人熊冲突。

为何熊会“越界”?许多专家指出,问题的根源在于“里山的衰退”。里山是指位于自然和城市之间,由村落、农田、水塘等构成的地区,原本作为人熊活动的分隔界限,但随着少子化、老龄化和乡村人口外流,农业和林业活动减少,里山逐渐消失,导致人熊活动范围重叠。

面对人熊冲突,日本各地都在寻求解决方案。长野县轻井泽町通过划分区域、聘请专业非营利组织管理熊类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北海道则探索设置电气围栏,但费用高昂。兵库县则采取标记和适当消除的方法,以维持生态平衡。

然而,这些措施均需要大量资金和人力投入。有专家指出,里山地区人迹愈发稀少,地方恐难以独立完成所有防治工作。因此,建议日本将这一问题上升到国家层面统筹解决,在制度设计、人才培养、预算支持等方面做出更多努力。

今年4月,日本环境省将熊类指定为“特定管理鸟兽”,为各都道府县的应对措施提供支持,并推进法律修订,允许在特定条件下使用猎枪。

人与熊的生存空间博弈仍在继续,如何找到共存之道,是日本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日本长野县轻井泽町实时显示熊出没情况的网站截图(上面标注了最近一段时间熊出没的地点、时间、熊种群名等信息)

(文章来源:新华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