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原油进口量下滑,石化行业步入变革重塑期
AI导读:
2024年中国原油进口量及成品油消费量出现下滑,标志着我国石油石化市场进入变革重塑期。多因素导致原油进口量下滑,同时成品油消费增速持续下降,行业面临销售压力加剧。未来,炼油行业将更加注重经济效率和环境友好,向绿色、可持续、高效方向发展。
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原油进口量录得5.53亿吨,同比出现1.9%的下滑,这一变化标志着我国原油进口市场在经历了多年的持续增长后,首次迎来了转折(疫情年份除外)。
与此同时,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于1月21日在北京发布的《2024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也揭示了另一重要趋势:2024年中国成品油消费总量为3.9亿吨,同比下降1.7%。
面对这一连串数据,我们不禁要问:为何在连续多年上行后,我国原油进口量及成品油消费量会出现下滑?当前,我国石油石化市场的状况如何?未来又将如何发展?
原油进口量下滑,多因素共振
对于2024年我国原油进口量的下滑,隆众资讯原油分析师李彦指出,尽管这是20年来的首次下跌(疫情年份除外),但2024年的原油进口量仍然高于过去五年的均值,较均值上涨3.2%。
上海丽笙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执行董事田明辉则认为,这一现象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宏观经济层面,国内经济缓慢复苏与新能源的替代效应是进口量下降的重要推手。特别是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导致汽油需求明显下降,同时房地产行业的疲软也抑制了柴油等石油产品的消费。在此背景下,中国的石油总需求增长有限。
李彦进一步补充道,2024年国内炼厂的运营情况不佳也是导致原油进口量下行的主要原因之一。数据显示,由于部分地炼主力进口油种贴水涨势明显,且成品油价格尤其是柴油价格相对疲软,2024年主营单位和山东地炼的炼油利润理论均值分别下跌,炼厂开工负荷也随之下降。其中,山东地炼的产能利用率在2024年7月下旬跌至47.37%的年度最低点,显示出地方炼厂开工负荷的显著跌势。
此外,捷诚能源有限公司首席研究员闫建涛还提到,2024年混合芳烃、稀释沥青、轻质循环油和其他燃料油等混兑资源的总体进口量也开始下降。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山东及天津港口区域主要地炼的原料到货量较2023年下跌8.76%,进一步印证了炼厂整体需求下降是进口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石化行业步入变革重塑期
田明辉强调,我国成品油消费增速方向的变化同样值得关注。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石油市场研究所所长王利宁指出,近两年,在成品油消费增速持续下降以及交通运输体系深刻变革的背景下,我国成品油消费的拐点已经到来。
据王利宁介绍,过去十年间,我国经济增长动能转变,高铁里程大幅增长,新能源汽车年销量从1.7万辆增至近1300万辆,LNG重卡年销量也从5万辆增长到2023年的60多万辆,这些都对成品油消费形成了巨大冲击。以汽油和柴油的消费变化为例,王利宁预计2024年中国汽油消费量为1.58亿吨,同比下降约3%;柴油消费量为1.92亿吨,同比下降4.8%。
考虑到我国炼油能力本身就存在过剩情况,王利宁认为,随着中国成品油消费达峰,中国炼油能力过剩问题将日益严重,成品油行业的销售压力也将进一步加剧。然而,他也提到,近年来我国炼油主体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一体化独立炼厂增多,民营炼化企业的市场份额显著提升,原油配额也大幅增长。
目前,我国原油进口依存度超过70%,而国内炼油能力严重过剩,成品油市场供大于求,不得不大量出口成品油。闫建涛认为,这种来料加工的模式不可持续。为此,我国主管部门自2021年以来开始整治成品油市场秩序,显著改善了国内成品油经营环境,使成品油市场更加规范。
田明辉表示,“十四五”以来,受产业结构调整及供给侧改革影响,成品油行业新建产能规模趋向大型化、集中化,落后产能淘汰也进一步加速。随着更多油品原料纳入征税行列,市场竞争更加合理;贸易和终端环节也跟随政策持续推进。
展望未来五年,田明辉认为,我国炼油行业将进入一个更加注重经济效率和环境友好的阶段。随着技术创新和管理优化,行业将逐步向“绿色、可持续、高效”的方向发展。闫建涛也持相同观点,他认为未来我国炼油行业的主体将更加多元化,非国营炼油能力将进一步提高。同时,炼厂将进一步实现一体化、减油增化的战略布局。
(文章来源:期货日报,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