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2025年春运期间,新能源车主对高速路充电便利性表示关切。据预测,春运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将达90亿人次,自驾出行占比近八成,新能源车占比五分之一。相关部门已牵头成立工作专班,升级充电网络,提升运维保障能力。高速服务区充电设施覆盖率已达97%,并广泛应用快充设施。同时,引入移动充电车和充电机器人等多维度保障充电体验。

随着2025年春节的临近,“今年高速路上能否顺利为新能源车充电?”成为了众多新能源车主自驾返乡途中的一大关切。

据央视新闻报道,2025年综合运输春运工作专班预测,今年春运期间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将达到历史峰值,预计突破90亿人次大关。其中,自驾出行比例接近八成,而在高速公路的车流中,新能源车占比已高达五分之一。这一趋势无疑加剧了新能源车主对充电便利性的担忧。

此外,《人民日报》报道指出,根据国家电网智慧车联网平台的预测数据,春节期间该平台高速公路的充电量将再创新高,日均充电量预计超过750万千瓦时,同比增长52%。面对如此庞大的充电需求,部分新能源车主陷入了“充电焦虑”。

为应对这一挑战,春运前夕,相关部门已牵头成立综合运输春运工作专班,统筹推进安全生产和服务保障工作。与此同时,多地政府也积极响应,加速充电网络的升级与扩建,确保出行高峰期的充电供应,并着力提升运维保障能力。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叶晓丹摄(资料图)

高速服务区充电设施覆盖率高达97%

据央视新闻报道,春运启动前,交通运输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了《2025年综合运输春运安全生产和服务保障总体方案》。该《方案》明确提出要强化新能源车辆充电服务保障,要求在繁忙服务区增设充电设施,探索实施快速充电服务,以实现随充随走。同时,还倡导合理布设移动充电设备,以满足紧急充电需求。

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负责人高博表示,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新能源汽车作为自驾出行的工具。为满足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需求,交通运输部门一方面指导各地加快公路沿线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建立了重大节假日高速公路充电繁忙服务区调度保障机制。

高博介绍称:“截至2024年11月底,全国高速公路服务区(含停车区)已累计建成充电桩3.31万个、充电停车位4.93万个,分别较2023年底增加了1.21万个和1.66万个。已建设充电设施的高速公路服务区占比已从2023年底的85%提升至97%,除少数高海拔服务区外,基本实现了全覆盖。”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李春临也在同场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今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能源局会同相关方面统筹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发展,充电基础设施体系规模持续扩大、网络加快完善。截至去年11月末,全国已有超过5800个高速公路服务区安装了充电桩,覆盖率高达97%。

高博进一步介绍道:“当前,全国高速公路服务区广泛应用120千瓦及以上的快充设施,部分省份如浙江、江苏、广东等还建设了600千瓦至800千瓦的超充站,以尽量满足短时快充的需求。”

多维度提升充电体验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当前,不少高速服务区已增设了全液冷超充桩。这种充电桩的充电速度惊人,每秒可为车辆充电1公里的续航里程,最快仅需5分钟即可充电续航200公里,大幅提升了充电效率。

湖南高速新能源公司董事长李扬表示:“对新能源车主来说,服务区充电桩全覆盖是基本要求,‘充得快’才是最核心的需求。”

此外,为避免充电桩故障影响充电体验,部分省市已采用新技术加强保障。例如,四川省开发的蜀道新能源充换电运营管理平台可实时监控全省81%的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桩的运行状态。该平台利用AI图像识别技术实时监测充电桩的繁忙程度、故障及隐患情况,从而提高了综合调度水平和故障排除效率。

在实际使用中,为提升充电效率,部分高速服务区还在充电车位附近配备了专业人员,为新能源车主提供正确的充电桩使用方法指导。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张建摄(资料图)

除充电桩外,还有企业在高速服务区中调配了移动式充电桩,提供临时充电服务。这种移动式充电桩具有灵活补电的功能,可减少充电等待时长,优化新能源汽车车主的出行体验。据记者观察,移动式充电桩能够适配多种场地和天气的驾驶环境,在紧急时刻还可作为“发电车”进行应急救援和临时供电。

一位新能源汽车车主分享了他的充电体验:“以往春运期间,高速服务区的充电桩常常一位难求。但今年有了新设备,我通过手机App发起了充电请求,不一会儿,充电机器人便向我的车辆驶来,充电方便多了。”

充电机器人 新华社(资料图)

某高速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引入移动充电车和充电机器人不仅提升了充电效率,也为司乘人员带来了全新的服务体验。”

随着充电设施的不断完善和服务体验的持续提升,新能源车主在高速路上的充电焦虑有望得到有效缓解。

(文章来源:每日经济新闻,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