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陪伴机器人在具身智能领域率先进入家庭场景,成为人类情感空缺的填补者。然而,商业的残酷性并未因此减少,资金、供应链、商业模式等多重挑战仍需面对。萌友智能的Ropet等产品正在探索适合自己的消费群体和商业模式,以在市场中立足。

在具身智能领域,陪伴机器人正逐渐摆脱“工具人”和“替代人”的标签,率先进入家庭场景,成为人类情感空缺的填补者。过去,简单的AI大模型结合硬件本体的设计,使得陪伴机器人常被视为“能够对话的玩具”。然而,一些创业者正尝试通过AI与具身智能的结合,将陪伴机器人塑造成能够“随机”产生情绪的宠物,通过触摸、眼神等交互方式,为人类提供爱与关心。

以在日本出货量已达1万台的陪伴机器人LOVOT为例,其包装上醒目的“LOVE is here”字样,彰显了其为人类提供爱与关心的使命。然而,商业的残酷性并未因此减少。国外AI陪伴机器人Moxie因资金链断裂而面临关闭服务的困境,显示出这一领域仍面临资金、供应链、商业模式等多重挑战。

在陪伴机器人的市场中,找到产品市场匹配度(PMF)至关重要。萌友智能联合创始人兼CEO何嘉斌表示,相比纠结于技术细节,更重要的是找到适合陪伴机器人的消费群体。萌友智能旗下的陪伴机器人Ropet,便定位于25岁至30岁之间的年轻女性,她们热爱购买毛绒公仔、手办等物品,是小红书等社交平台的重度用户。

Ropet的设计也充分考虑了这一消费群体的喜好,拥有圆滚滚的身材、毛茸茸的皮肤和一双大眼睛。通过视觉算法,Ropet能够识别用户的表情和动作,并作出相应反馈。虽然无法移动,但Ropet能够通过多种方式与用户建立连接,如“眼睛里冒爱心”、转动身体、发出声音等。

在定价策略上,Ropet选择了相对亲民的路线。第一批产品在海外众筹平台Kickstarter上的定价约为189美元(折合人民币1400元左右),未来定价可能进一步降低至一千多或几百元人民币,旨在让更多人能以“礼物”或“尝鲜”的心态购买。

与LOVOT的高价策略和订阅制模式不同,Ropet需要探索属于自己的商业模式。尽管LOVOT通过订阅制获得了稳定的现金流和用户黏性,但Ropet需要在市场中重新验证其商业路径。

在陪伴机器人的核心功能方面,尽管“大模型+硬件”已成为标配,但聊天并非陪伴机器人的核心环节。何嘉斌认为,“灵性”是Ropet产品体验中最容易做出产品溢价和用户黏性的部分。通过多模态的识别和计算,Ropet能够进行自学习和泛化的行为,并通过硬件进行反馈,如发出声音或改变眼睛状态来“表达”喜爱。

此外,Ropet在自学习过程中还会产生一些“情绪”,其行为决策具有一定的随机性,这使得Ropet在智商上更近似于一只小狗的状态。

科技部国家科技专家库专家周迪表示,用多模态进行视觉乃至情感分析的本质,是通过挖掘单个模态的独立性和多个模态的互补性,来获取更多、更深、更有层次的有效信息。然而,在实践中,技术人员往往集中于让机器学习单模态特征或多模态交互,忽视了单一模态特征和多模态交互兼容的技术难度和全面性。

据何嘉斌透露,Ropet第一批产品预计将在明年3月份交付,并首先将目光投向北美、澳大利亚、加拿大等英语国家。在商业模式上,萌友智能选择了更保守的路径,避免“高举高打”的模式,旨在通过稳健的方式推动产品迭代和商业化进程。

在陪伴机器人这一新兴赛道中,已有企业因资金链问题而倒下。因此,如何在不烧钱的情况下把事情做成,成为多数机器人创业企业需要思考的关键问题。浙大城市学院文化创意研究所秘书长林先平建议,机器人团队在成立初期需要在研发、制造以及营销等多个关键领域投入前期资金,并寻找更保守或差异化的商业模式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