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截至今年三季度,全国78.4%的村卫生室已纳入医保定点管理,10个省份实现全覆盖。此举极大地方便了农村居民就近报销,降低了就医成本。多地政府也在积极探索将医保服务向基层延伸,以提升村卫生室医疗水平和用药安全。

  村卫生室,作为农村医疗体系中的基石,扮演着广大农民就医首站的角色,是医疗保障服务抵达“最后一公里”的关键。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在新闻发布会上传来喜讯,截至今年三季度,全国78.4%的村卫生室已被纳入医保定点管理,更有10个省份实现了所有村卫生室动态纳入医保定点管理的壮举,此举极大地方便了农村居民就近报销医疗费用。

  长期以来,农村居民看病就医一直是基层医疗服务的薄弱环节。过去,部分农村地区医疗资源匮乏,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困扰着广大村民。而将村卫生室纳入医保定点管理,不仅能让农村居民在家门口享受到便捷的医疗服务,还能有效降低就医成本,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

  自去年2月起,中央便明确提出要积极通过乡村一体化管理实现村卫生室医保结算,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将符合条件的村卫生室纳入医保定点管理。今年以来,相关部门更是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旨在发挥医保基金的引导作用,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推动更多村卫生室纳入医保定点,让农村居民就医更加便捷。

  多地政府也在积极探索将医保服务向基层延伸,以提升村卫生室医疗水平和用药安全,持续改善乡村医疗条件。例如,山西在全国率先实现了行政村卫生室医保接通结算全覆盖;吉林则从2023年起,取消了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普通门诊统筹待遇的起付线,门诊慢病政策范围内的报销比例也提高至60%。

  随着政策的逐步落地,医保服务正一步步向“村村通”“实时结”的目标迈进,有效缓解了农村居民尤其是困难居民的经济压力,降低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风险。如今,农村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更加可靠的医疗保障。

  然而,尽管医保服务的触角已不断向基层延伸,但农村地区医保服务仍存在一些不足。例如,部分偏远地区的信息基础设施薄弱,导致医保信息平台无法接入;还有部分县乡医院、村卫生室药品供给不足,患者仍需自费购药。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及时关注并解决。

  为了满足农村居民看病就医的需求,我们应集中力量完善“家门口”的医疗服务和基础设施。比如,加快农村人口聚居区宽带网络升级,推进偏远地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让群众享受到“互联网+”医保的便捷;同时,加大基层医务人员技能培训力度,鼓励医疗人才进村,提升基层诊疗水平。

  当然,在解决医保支付渠道的基础上,我们还需要关注“药”和“医”的问题。为此,各地正在积极开展集采药品进零售药店、民营医疗机构、村卫生室的工作。通过这些努力,我们有望进一步打通农村医保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在“补短板”的过程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困难和挑战。但只要我们真抓实干、心系村民,就一定能够办好村卫生室医保结算这件实事。让我们共同努力,实现农村群众“大病少出县、小病就近看”的目标,不断筑牢基层医疗服务与保障防线,增强农村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臧梦雅)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