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我国首条规模化民航轮胎生产线在广西建成投产,年产能达10万条高性能民用航空轮胎,采用数字化生产流程,标志着我国航空轮胎制造水平迈上新台阶。

央视网消息:记者于11月23日从中国中化获取重要信息,我国首条规模化民航轮胎生产线已在广西地区成功建成并投入生产,预计年产能高达10万条高性能民用航空轮胎。

该生产线位于近5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厂房内,配备了80多台高端工艺装备,实现了从原材料采购到航空轮胎成品的全流程自动化生产,标志着我国拥有了第一条数字化民用航空轮胎生产线。

目前,这条生产线能够生产适配国内外6种机型、12种规格的航空轮胎,年产量预计可达10万条。值得注意的是,该生产线已成功完成与C909、B737、A320等机型的适配验证,技术性能已达到国际标准。未来,企业将加速市场推广,力求在国内外航空公司中实现大规模商用。当前,我国民航系统飞机轮胎的98%仍依赖进口。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投产的轮胎生产线自主定制开发率高达68%,引入了23套智慧导引运输系统,并建立了2.6万个自动仓储货位。通过近2万个传感器的实时采集和跟踪,实现了航空轮胎全链条的自动化生产和智能化调度监控,从而显著提升了产品品质,为民航客机的飞行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从制造到智造:揭秘航空轮胎的生产过程

航空轮胎作为飞机起降安全的关键部件,承担着起飞、着陆、滑行、转向和制动等重要任务,对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极高。那么,一条航空轮胎是如何科学、高效地生产出来的呢?记者进行了实地探访。

生产运营部的鱼俊锋表示,整个生产线包括密炼、压延压出、裁断、成型、检测等多个工序,每一步都需要极高的精准度和复杂的技术支持。在压延压出环节,记者看到多种薄如纸的胎体帘布被一层层压制在一起,以增强轮胎的性能。确保每个部件精度的稳定性对于提升轮胎性能至关重要。

这条新投用的生产线不仅采用了企业和高校联合研发的特有设备,还引入了机器人和AI技术,用于设备巡检、智能质检以及关键工序的替代工作,从而进一步提升了产品的可靠性。作为国内首个航空轮胎数字化工厂,其智能化水平已达到世界一流,生产规模也是目前国内最大的。

(文章来源: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