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初创公司面临商业化压力,融资难题待解
AI导读:
AI初创公司在近年来备受关注,但面临来自投资方的商业化压力。融资难题成为部分初创公司的共同困扰,资金向头部集聚效应显著。中美初创企业在商业化路径上存在差异,多样性的产业生态是更有活力的生态。
在人工智能这一近年来备受瞩目的赛道上,初创公司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商业化压力。一家人工智能初创公司的高管张颀向第一财经坦言:“为了融到下一轮资金,我们必须证明自己的商业化能力。”
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投资方对初创企业的期望已从单纯的技术突破转变为实际的商业化潜力。不少成立不到三年的企业,就被迫向投资人展示自己的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张颀形象地比喻道:“这就像要求一个三岁小孩要能挣钱,这绝非玩笑,而是现实写照。”
融资难题已成为部分初创公司的共同困扰。在中国市场上,美元基金稀缺,市场化的人民币基金也不再宽裕,风险资本市场的供需失衡愈发明显。尽管人工智能是热门赛道,但初创企业的融资之路已不再平坦。
开源社区OpenCSG的首席执行官陈冉也表达了类似感受。OpenCSG作为一个开源的大模型资产管理平台,在2023年成功获得首轮融资,但在2024年尝试新一轮融资时,却与投资人在公司估值和价格上产生了分歧。陈冉透露,尽管收到了一些投资意向书,但最终因价格问题未能达成协议。
与此同时,资金向头部集聚的效应在中国投融资市场愈发显著。大多数初创企业需要精打细算地度过每一轮融资周期,因为一轮融资往往只能维持18个月左右的经营。人工智能公司的烧钱速度众所周知,算力、人才和日常运营成本成为三大开销。
面对投资人的现实要求,初创公司不得不转变观念,从单纯追求技术突破转向注重商业化变现。张颀所在的公司开发AI搜索功能,他坦言当下融资不畅,公司必须不断证明自己的市场竞争力,才能让业务继续发展。
OpenCSG也在2024年转变了发展思路,从依赖融资转向自我造血。陈冉表示,公司已经实现了收支平衡,并计划通过多签单、提升业绩来支撑公司运营。他透露,不少AI创业公司因融资跟不上而倒下,部分原因在于理念转换不够快,忽视了商业化变现的重要性。
九合创投创始人王啸认为,大模型需要重资金支持,而AI应用则相对较轻。他指出,现在市场上对企业的造血能力有一定要求,但生成式AI是未来十年的结构性机会不会改变。因此,创业公司在当下要做的是快速活下来,同时不放弃未来的梦想。
中美初创企业在商业化路径上存在差异。张颀表示,中国初创公司面临的变现压力要比美国公司大。他所在的人工智能搜索公司准备在2025年下半年落地商业化方案,已经开始在To B端进行尝试。而OpenCSG则通过帮助企业沉淀内部数据来实现商业化。
然而,初创公司赚快钱往往并非创始人所愿。陈冉坦言,为了生存,公司不得不为当下一小部分客户做开发,而忽视解决更大问题的技术开发。这扭曲了创业公司的发展路径。
中美两国在融资环境、用户付费意愿以及监管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塑造了不同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王啸表示,尽管美国的2B环境较为宽容,企业付费意愿较强,但他仍看好中国的AI创业公司。因为中国有工程师红利、勤奋的创业者和强大的产品定义能力。
陈冉认为,多样性的产业生态才是更有活力的生态。他比喻道:“这就像动物世界一样,需要各种各样的生物才能把生态搭建起来。”然而,目前国内多样化的产业生态尚未建立起来,这需要政府、企业和投资方共同努力。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张颀系化名)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