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地方国资国企聚焦高质量发展,持续推动做强做优做大
AI导读:
2025年,地方国资国企将聚焦高质量发展,扩大有效投资、加强科技创新、发展战新产业等,持续推动做强做优做大。同时,高质量完成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加强产业链整合,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新华财经北京1月26日电(记者沈寅飞)近期,我国多个省市的国资系统纷纷召开会议,全面总结2024年国资国企工作的成效,并精心部署2025年的重点任务。综合来看,2024年,各地国资国企充分发挥国民经济“稳定器”和“压舱石”的关键作用,为地方经济的稳步回升和持续向好提供了有力支撑。
业内人士指出,国有企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展望2025年,地方国资国企将聚焦扩大有效投资、加强科技创新、发展战新产业以及高质量完成国企改革等核心任务。预计今年,地方国有企业将进一步聚焦主业和优势产业,加速推进产业化转型升级,同时引领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及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为地方经济发展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2024年国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山东省属企业资产总额达到5.28万亿元,同比增长6.1%;营业收入突破2.5万亿元,同比增长6.7%;净利润达到766亿元,同比增长6%。上海市地方国有企业实现营收3.5万亿元,利润总额2693.5亿元,归母净利润1866.2亿元,资产总额首次突破30万亿元。年末,94家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总市值达到2.78万亿元,同比增长28.5%。四川省地方国企资产总额达20.66万亿元,营业总收入达2.25万亿元,上缴税费144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6%、5.1%、4%。这些数据充分展示了国企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坚实支撑作用。
从多地国资系统了解到,2024年,多省市以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为抓手,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同时严格监管、防范风险,积极推动国有经济发展质效稳步提升,为地方经济的稳中有进、稳中向好提供了有力保障。
清华大学中国现代国有企业研究院研究总监周丽莎表示,面对去年我国经济外部压力增大、内部困难增多的挑战,国资国企切实发挥了国民经济“稳定器”和“压舱石”的作用,经济效益显著提升,有力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回升向好。
尽管整体形势向好,但业内人士也指出,国企发展中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例如,部分地方国资国企工作会议未公布相关数据,可能存在“业绩”不及预期的情况;一些体制机制改革尚未达到预期目标,导致改革红利无法充分释放,成为发展的“绊脚石”。
此前举行的地方国企改革和监管工作视频会议明确指出,要坚持问题导向,强化全级次子企业的穿透式监管,较真碰硬解决制约国企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有效防范化解风险隐患。同时,要健全国有企业推进原始创新的制度安排,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安全支撑能力。
2025年地方国企发展关键词:扩大有效投资、坚持创新发展
随着2025年工作的全面开启,多地国资委在新一年的工作中将“扩大有效投资”和“建设创新国企”作为关键词。例如,湖北省国资委举行的2025年一季度省属企业扩大有效投资调度会透露,2024年湖北省属企业坚定不移持续扩大有效投资,圆满完成年度目标任务,一大批重大项目加速推进,有力发挥了有效投资的拉动支撑作用。今年将合理确定投资计划,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加快向实体转型,加快战新产业布局;聚焦“两新”“两重”领域,加大项目谋划和申报力度,精准对接中央预算内投资、超长期特别国债、地方专项债券资金支持方向,争取新一轮重大项目指标,为稳增长提供更加有力支撑。
浙江省国资委表示,今年将全力发挥稳增长作用,进一步强化目标引领、扩大有效投资、履行战略使命,增强保值增值能力,提升发展质量效益,当好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引领性、支撑性力量。同时,将建设创新国企,全面加强科技创新政策供给,完善科技创新工作机制,优化科技创新发展生态,全方位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不断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安徽省国资委也强调,今年要坚持价值创造导向,带头实现生产经营回升向好,持续盘活存量资产,全力抓项目扩投资,不断培育增长新动能,努力实现“开门红、全年胜”。同时,将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主动服务安徽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着力打造国有企业原创技术策源地,推动传统优势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促进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培育壮大。
周丽莎认为,地方国有企业需要因地制宜地发展,避免项目投资过多、产能过剩等问题,确保地方经济社会正常发展。国有企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同时不断完善国有企业科技创新机制,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积极培育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
业内人士指出,面对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今年国资国企仍需切实发挥好带头作用,通过推动国有经济发展质效的稳步提升,助力中国经济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地方国企作为支撑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需在推进稳增长扩内需、助力降本增效、加强预期引导等方面不断发力。
持续推动国资国企做强做优做大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今年要高质量完成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面对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收官之年,如何确保“高质量”完成改革任务成为关注焦点。
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张玉卓此前表示,要全面对照任务要求,突出重点、讲求成色,确保高质量完成既定改革目标,同时高起点谋划好下一步改革举措。
从地方层面看,北京、上海、广东、河南、吉林等地的政府工作报告纷纷提及这一改革目标。其中,整合重组、市值管理、加快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成为各地深化国企改革的关键要点。例如,北京市提出2025年高质量完成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上海市表示将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营业收入占比提高到30%左右;吉林省将推进吉能集团、交投集团、一汽吉林战略性重组,做实金控集团主体功能,拓展农发、旅控、吉勤集团战略性布局,显著提升产投集团、森工集团等企业经营绩效。
从地方国资委层面看,安徽省国资委表示将高质量完成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探索开展首创性、差异化改革,深入推进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加强企业上市和市值管理工作,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努力形成更多标志性成果。山东省国资委则强调要在改革提速上聚力用劲,开展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评估,推进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提质扩面,同时加强监管提效,严防各类风险,提升依法合规管理水平。
周丽莎预计,2025年国企重组整合将更加突出产业链整合,相关举措将集中在高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领域。业内人士也预计,地方国资国企将围绕交通、能源、市政、教育、医疗等涉及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的传统产业和地方层面具有比较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
近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资委副主任袁野表示,今年将继续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更好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
(图片及文章来源:新华财经)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