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阳晨集团立足农业强国和乡村振兴战略,铸强种猪“芯片”,成为陕西唯一的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同时,集团积极探索生猪产业联盟模式,带动农民脱贫致富,推动生猪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环保化方向迈进。

中国人的饮食文化中,猪肉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每年国人消费的猪肉量惊人,高达7亿头,人均消费量约为40公斤,这一数字占据了全球猪肉产量和消费量的40%以上,凸显了猪肉在中国餐桌上的不可或缺性。

位于秦巴山区的陕西阳晨集团,积极响应农业强国和乡村振兴战略,将目光投向了中国人的“肉盘子”,特别是种猪这一关键环节。通过大力实施种业振兴项目和现代农业项目,阳晨集团已发展成为陕西唯一的“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此外,集团还积极探索“联农带农”机制,创立了阳晨“生猪产业联盟”模式,这一创新模式不仅带动了大批农民脱贫致富,还推动了生猪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环保化的方向迈进。

铸强种猪“芯片”:从4头猪到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

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的安康市,曾是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而生猪产业一直是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安康市汉滨区牛蹄镇双村的杨运早,作为这一产业的见证者,经历了生猪产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转变。他从养殖四头猪起步,逐步扩建养猪基地,面对市场危机、猪瘟等挑战,他不断学习市场管理和行业政策,最终于2007年成立了“安康市阳晨牧业科技有限公司”,开启了现代化农业企业的发展之路。

走进阳晨集团总部,这里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配备了先进的猪病检测实验室、饲料分析实验室、沼气环保工程评估系统以及世界上最先进的PIC配套系统。这些设施不仅提升了集团的生产效率,还颠覆了人们对传统养猪场的认知。

面对国外种猪迅速占领中国市场的现状,阳晨集团决定突破路径依赖。2009年,集团引进了500头美国SPF原种猪,并以此为标志开始建设祖代良种繁育场。在繁育场,智能化饲喂、温控、除臭、检测、安防装置一应俱全,展现了现代养猪业的科技与创新。

阳晨集团严格执行《国家生猪遗传改良计划》,通过团队建设、育种措施改进、种猪性能测定等举措,实现了育种技术的新突破。经过生产性能测定和选种选配,种猪质量持续提高,与引进时相比,单体产仔数提高了5.09头,出栏日龄缩短了6.44天,料肉比降低了0.23。

探路“产业联盟”:破解传统养殖难题

长期以来,当地生猪养殖组织化程度较低,导致产业效益下滑。加之“猪周期”频繁波动,大量猪舍闲置,一些养殖场甚至倒闭关门。为破解这一困境,阳晨集团积极探索“产业联盟”模式,旨在解决市场风险、疫病防控、生产资金、良种选育等四大难题。

陕西省安康市丽阳牧业有限公司生猪养殖车间的忙碌景象,是阳晨集团“产业联盟”模式的一个缩影。公司总经理王忠表示,加入阳晨牧业产业联盟后,保底价收购大大降低了损失。这一模式通过“五统一、三固定、一保证”的管理模式,实现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提高了各养殖企业的生产经营收益。

随着“联盟模式”的不断完善,阳晨集团采取了“公司+公司”的合作模式,便于规范化、规模化、标准化操作。目前,公司已发展加盟养殖企业109家,涉及多个省市的企业,基础母猪存栏达21683头。

有为政府“保驾护航”:赋能纾困助推企业发展

在当前中国经济复苏面临的压力与挑战下,企业的感受尤为深刻。阳晨集团的发展过程中,政府的支持起到了关键作用。在企业“从0到1”的过程中,安康市政府的战略部署和市长的鼓励给予了杨运早极大信心。而在企业转型升级中,安康市和汉滨区领导的帮扶指导更是推动了阳晨集团全产业链的建设。

面对市场波动和经营困境,安康市汉滨区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通过股权并购等方式,初步解决了阳晨公司的股权纠纷及经营难题。同时,利用国资背景争取降低贷款利率、争取低息过桥资金等措施,减轻了企业的付息资金压力。

阳晨集团将继续聚焦主业,围绕现代农业持续发力,守护好老百姓的“肉盘子”和种猪“芯片”。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