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金融机构不良贷款转让规模创历史新高
AI导读:
2024年,金融机构加速不良贷款出清,通过挂牌转让等方式剥离的不良资产规模创历史新高。各类金融机构挂牌转让和成交的不良贷款规模同比增长约80%,个人不良贷款转让规模占比近七成。多家上市银行资产质量保持平稳,未出现下行趋势。
在2024年度,金融机构加速不良贷款出清进程,通过挂牌转让等多种方式剥离的不良资产规模达到了历史新高。这一趋势不仅彰显了金融机构对于风险管理的重视,也反映了市场环境的深刻变化。
近日,据证券时报记者从银登中心获取的数据测算,2024年,各类金融机构挂牌转让的不良贷款规模及不良贷款成交规模均实现了约80%的同比增长。随着转让规模的扩大,金融机构纷纷采取“打折促销”策略,转让折扣价格呈现小幅下滑趋势。
业内专家指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试点机构范围的扩大,为更多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提供了批量转让许可,从而推动了不良资产包供应规模的增长。与此同时,近年来个人贷款逾期现象的增多,也进一步加剧了不良贷款市场的压力。
从银登中心披露的最新数据来看,2024年不良贷款转让业务的挂牌规模、成交规模以及项目数量均实现了逐季度攀升。具体而言,2024年全年挂牌转让和成交的不良贷款规模较2023年迅猛增长,未偿本息规模合计达2861.9亿元,同比增长80.2%;成交规模更是同比增加1010.8亿元,增幅高达81.05%。这些数据均创下了自2016年不良贷款批量转让试点业务开启以来的历史新高。
在参与机构方面,出让方涵盖了国有大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消费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多种类型。其中,股份行的转让和成交规模大幅高于其他类型银行,全年股份行未偿本息成交额占总成交规模的近半壁江山。此外,消费金融公司的不良贷款转让成交规模也表现突出,仅次于股份行,位居各类非银行机构成交规模之首。
值得注意的是,个人不良贷款的转让规模在2024年依然维持了较高水平。全年成交的个人不良贷款规模达1583.5亿元,同比增长64%,占不良贷款总成交额的近七成。分析个人不良贷款资产结构,个人消费贷款占比最高,达66%;个人经营贷款和信用卡透支也占据了一定比例。
那么,为何2024年不良贷款转让规模和成交规模会显著增长呢?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这主要得益于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试点机构范围的扩大;二是金融机构处置不良贷款理念的转变;三是受经济环境影响,部分借款人信用情况恶化导致不良资产增多。
随着金融机构挂牌转让规模的增长,一些机构为了加快成交速度不得不采取“打折促销”策略。折扣率作为衡量不良贷款转让价格的重要指标之一,其波动情况也备受关注。近年来批量个人不良贷款的平均折扣率波动明显,但2024年的平均折扣率略有上升。
此外,多家上市银行近期发布的2024年业绩快报显示,其资产质量保持平稳并未出现下行趋势。这得益于银行积极运用不良贷款转让等渠道加大风险化解力度。总体来看,银行业资产质量总体平稳细分领域有分化但整体风险可控。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图片及数据来源于银登中心及相关机构,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