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部委联合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上市公司分红创新高
AI导读:
近日,中央金融办等六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引导商业保险资金等中长期资金加大入市力度。同时,上市公司分红总额创历史新高,达到2.4万亿元,分红政策向市场传递了积极信号,提升了资本市场对中长期资金的吸引力。
新华财经北京1月26日电(记者刘玉龙、董道勇、王钊)近日,中央金融办携手中国证监会等六大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该方案着重强调了引导商业保险资金、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企(职)业年金基金、公募基金等中长期资金进一步加大入市力度的重要性。《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应鼓励上市公司加大股份回购力度,并落实一年多次分红政策,以稳定市场预期。
业内专家分析指出,稳定的分红政策不仅是上市公司财务状况稳健、盈利能力持续的重要标志,而且一年多次分红政策的实施,更是向市场传递了上市公司稳健运营的积极信号。这一政策不仅提升了投资者获得回报的及时性和稳定性,还显著增强了资本市场对商业保险资金、各类养老金等中长期资金的吸引力。
——上市公司现金分红总额创历史新高,达2.4万亿元
据证监会数据显示,2024年度共有3755家上市公司实施了现金分红,分红总额高达约2.4万亿元,分红家数和金额较2023年全年分别增长了11.7%和14.7%。其中,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的分红金额均超过千亿元,另有32家公司的分红金额超过百亿元。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2024年度A股市场中期分红家数和金额均实现了倍增。截至2025年1月21日,已有975家上市公司发布了2024年中期分红公告(涵盖一季报、半年报、三季报),现金分红金额高达6919.2亿元,分红家数和金额分别为上年同期的4.2倍和2.7倍。这一变化使得原本需等待半年才能到账的分红提前实现,显著增强了投资者及早分享业绩成果的获得感和确定性。
此外,受监管政策影响,春节前两个月内(即2024年12月至2025年1月),共有320余家上市公司实施了分红,分红金额超过3500亿元,分红家数和金额分别为去年同期的9.8倍和7.8倍。其中,六大国有银行的分红金额高达2048.2亿元,“五瓶酒”(茅台、五粮液、汾酒、泸州老窖等)的分红金额接近500亿元,长江电力、陕西煤业等“现金奶牛”的分红金额为61.4亿元,宁德时代、赛力斯等民营科技企业的分红金额为59.0亿元,中信证券、中国银河等17家上市券商的分红金额为35.6亿元。
——成熟期、经营效率高的公司分红金额更为显著
上交所数据显示,沪市主板公司中期分红金额达到5693亿元,同比增长187%,分红家数达到374家次,同比增长351%;科创板公司中期分红金额为67亿元,同比增长51%,分红家数达到113家次,同比增长391%。
深交所数据则显示,自新“国九条”发布以来,深市主板公司累计实施现金分红4059亿元,同比增长30%。在公司家数占深市整体比例约54%的情况下,分红总额占比高达8成;创业板公司分红金额为919亿元,占比2成。
上交所分析指出,不同行业、成长阶段和经营情况的公司,其分红力度存在差异。银行、石油石化、通信等行业企业的分红金额较大;成熟期公司的分红金额及增速均高于成长期公司;经营效率高的公司更有能力进行现金分红。深交所则分析认为,主板公司分红规模较大,与其大多是业务模式成熟、经营业绩稳定、具有行业代表性的优质企业密切相关。
分红比例是衡量企业分红意愿的关键指标。上交所数据显示,科创板公司2023年度现金分红比例平均值为44.1%,同比增加8.3个百分点。其中,珠海冠宇、中望软件等121家公司的分红比例超过50%,公司家数较上年同比翻番。同时,六大行业的平均分红强度均有所提高,其中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行业的平均年度现金分红比例分别较上年增加了15.9和12.3个百分点。
——提升资本市场对中长期资金的吸引力
博时基金宏观策略部分析认为,上市公司一年多次分红有助于提升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信心,并进一步提高资本市场对商业保险资金、各类养老金等中长期资金的吸引力。
中国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章俊表示,优化资本市场投资生态是《实施方案》的总体布局之一。中长期资金通常偏好高分红、低估值的优质资产。作为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央国企的高分红策略能够吸引更多的中长期资金配置。政策推动上市公司加大股份回购和分红力度,落实一年多次分红政策,将进一步增强红利股的吸引力。
章俊还指出,加大上市公司回购力度、用好央行回购再贷款、落实一年多次分红制度等举措,有利于营造资本市场从“投机市”转向“投资市”的健康生态。
申万宏源研究A股策略首席分析师傅静涛则认为,分红比例提升、回购注销放量,既是未来一段时间市值管理方案落地的重要抓手,也是A股市场重要的长期基本面改善趋势。对于国有大型保险公司而言,重大资产配置调整决策难度较高,《实施方案》着力推动国有大型保险公司先行,最终可能带动其他配置类机构跟进。
(文章来源:新华财经)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