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地区科技成果转化:挑战与建议并存
AI导读:
2025年四川省两会期间,政协委员李斌针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的科技成果转化问题提出针对性建议。文章介绍了成渝地区科技成果转化面临的挑战及解决方案,包括完善体制机制、加强科学技术交易市场建设、深化产学研用合作等。
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效率一直是每年各地两会备受瞩目的焦点话题。在2025年四川省两会期间,四川省政协委员、致公党四川省委会农业农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四川朗基乡村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李斌,针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的科技成果转化问题,提出了多项针对性建议。他指出,尽管成渝两地科技创新活力近年来显著增强,但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仍面临诸多挑战,亟需进一步完善,特别是科学技术交易市场的系统性建设亟待加强。
成渝地区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区域,其科技成果转化承载着巨大的期望。据《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2024年,《成渝地区“一带一路”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建设方案》已获科技部正式批复。该方案明确提出,到2035年,成渝地区将基本建成面向“一带一路”的技术转移枢纽,在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共同体中发挥支撑和引领作用,成为国际技术转移要素集聚高地和科技成果双向转移转化高地。
在科学技术交易市场建设方面,已有地方进行了积极探索。2024年4月,贵州技术交易市场正式成立,旨在打造集常态化数字成果展示、产学研活动、公共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仍需完善
李斌介绍,近年来,成渝两地积极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创新主体培育、产学研合作以及创新生态优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2024年,两地联合举办了一系列科技创新合作活动,如“百园百校万企创新合作行动——成渝专场”,有效促进了高新区、企业、高校及大学科技园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深度合作。同时,天府绛溪实验室高水平创新平台的成立,也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然而,在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李斌也发现了一些体制机制上的不足。他指出,目前成渝两地科技成果转化缺乏整体统筹规划,导致资源分散、重复建设等问题时有发生。同时,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尚不完善,部分政策壁垒依然存在,影响了转化效率的推进。此外,多元成果转化路径的缺失也限制了科技成果的广泛应用。针对这些问题,李斌建议,成渝两地政府应建立更加完善的协同成果转化机制,设立专门的科技成果转化机构,负责收集、整理、发布两地科技成果信息,并组织开展科技成果对接活动,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和成功率。
深化产学研用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在推动成渝地区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深化产学研用深度合作是关键所在。李斌在两会期间特别强调,应深化成渝两地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产学研用合作,共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他指出,近年来,成渝两地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产学研合作日益紧密,共同研发出了许多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然而,合作深度和广度仍有待提升。
为此,李斌建议两地政府应出台更多支持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深度合作,共同建设一批产学研用合作基地和示范企业。同时,他还强调了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表示在产学研用合作过程中,必须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维护企业、科研人员的合法权益。此外,李斌还建议成渝两地应加强跨区域领军人才的交流与引进,建立完善的人才交流机制,跨区域吸引和汇聚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据近期国新办新闻发布会透露,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五年来,两地成立了双城经济圈技术转移联盟,加快建设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成渝一体化技术交易市场正在加速形成。在高速列车节能辅助驾驶、北斗三号基带芯片等领域,已有一批合作成果成功落地转化,为成渝地区的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