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金融监管总局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深化改革加强监管促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提升新能源车险经营管理水平,通过精细化管理、数据共享等措施,推动新能源车险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新华财经上海1月26日电 近日,金融监管总局携手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及商务部,联合颁布了《关于深化改革加强监管促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该意见旨在推动新能源车险经营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通过提质增效、精细化管理、顺应智能驾驶趋势、探索风险减量服务创新及安全性经济性研究等多维度策略,确保新能源车险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据业内专家透露,随着新能源车销量的迅猛增长,2024年新能源商业车险保费规模首次跨越千亿元大关。然而,高昂的维修成本与较高的出险率导致新能源车险行业长期处于承保亏损状态。据统计,2024年新能源车险承保亏损达57亿元,承保车系共计2795个,其中赔付率超过100%的高赔付率车系高达137个。这种‘保得多、赔得多’的现象严重阻碍了新能源车险的商业可持续性。

《指导意见》明确要求保险公司提升经营质效,旨在通过增强精算定价与精细化管理能力,扭转新能源车险的亏损局面,推动其业务的可持续发展。具体而言,意见要求各财险公司全面整合新能源车险的全链条与各环节,实现经营成本的有效管控。

险企人士指出,新能源汽车投保时存在保险价格与车辆使用性质错配的问题,如兼职网约车按家用车投保、兼职营运货车按非营运货车投保等。由于非营运车辆保险平均价格远低于营运车辆,导致保费充足度不足。部分车型在家用车状态下赔付率正常,但因部分车辆用于营运网约车却以家用车性质投保,保费缴纳不足,使得这些车型整体赔付率攀升至100%以上。

为破解这一难题,《指导意见》鼓励财险公司充分利用网约车平台提供的新能源网约车运营安全情况等信息,合理设定自主定价系数,确保风险与定价相匹配;同时,要加强新能源车险的成本核算,结合成本阈值优化承保政策与理赔规则。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保险研究所所长魏丽表示,可持续发展的新能源车险必须遵循市场运行规律。因此,监管部门正引导保险机构提升新能源车风险与定价的精准匹配能力,在不断尝试与探索中寻求新能源车险业务盈亏平衡的关键,稳步提升行业新能源车险承保能力。

此外,《指导意见》还要求保险公司提高对新能源汽车的风险识别和精算定价能力,借助技术创新与业务流程优化实现降本增效。此举旨在适应新能源车技术不断迭代更新的需求,提升险企的经营数智化水平。魏丽分析指出,智能驾驶与车型迭代的加速进一步加剧了新能源车险的定价难度。我国新能源车品牌众多,车型不断迭代升级给保险业在数据收集、更新与分析方面带来了巨大挑战。因此,保险公司必须持续提升新能源汽车的数据获取、风险识别、风险匹配与精准定价能力,利用科技赋能推动新能源车险业务优化。

为支持新能源车险风险研究,《指导意见》提出建立数据共享机制,依法依规开展新能源汽车相关数据共享。业内人士指出,新能源汽车与传统燃油车在结构与性能上存在显著差异。目前,保险行业对新能源车的‘三电’系统、充电频次等数据掌握不足,而这些数据是风险分析的基础。因此,《指导意见》提出的数据共享机制将推动保险业更好地分析新能源车风险水平,进而探索降低风险的措施。

业内人士还表示,车险作为汽车产业链的重要一环,当前新能源车险的高赔付率反映了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在前后端的不协调。这需要保险行业与汽车产业协同联动解决。同时,新能源汽车维修使用成本的降低也需要一个过程,需要通过产业链合作来推动降低新能源车险运行成本。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图片链接保持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