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关于深化改革加强监管促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提升新能源车险经营管理水平,推动新能源车险可持续、高质量发展。针对新能源车险承保亏损问题,政策提出多项措施,包括提升经营质效、加强精细化管理、合理确定自主定价系数等。

新华财经上海1月26日电 近日,金融监管总局携手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及商务部,共同发布了《关于深化改革加强监管促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该政策旨在全面提升新能源车险的经营管理水平,通过推动经营提质增效、精细化管理、主动适应智能驾驶趋势、探索风险减量服务创新以及开展安全性经济性研究等多维度措施,共同推动新能源车险向可持续、高质量的方向迈进。

据业内专家分析,随着新能源车销量的持续攀升,2024年新能源商业车险保费已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然而,由于新能源车维修成本高、出险率居高不下等因素,新能源车险行业长期陷入承保亏损的困境。数据显示,2024年新能源车险承保亏损达57亿元,承保车系高达2795个,其中赔付率超过100%的高赔付率车系就有137个。这种“保得多、赔得多”的现象,严重制约了新能源车险的商业可持续性发展。

针对上述问题,《指导意见》明确要求保险公司提升经营质效,通过提升精算定价能力、加强精细化管理等手段,力求扭转新能源车险的亏损局面,推动其业务可持续发展。具体而言,政策要求各财险公司整合新能源车险的全链条和各环节,实现经营成本的有效管控。

在新能源车险投保过程中,存在兼职网约车按家用车投保、兼职营运货车按非营运货车投保等错配现象,导致保费充足度不足。部分车型在家用状态下赔付率正常,但由于大量车辆以家用车性质投保却用于营运网约车,保费缴纳不足,导致整体赔付率偏高。为破解这一难题,《指导意见》鼓励财险公司依法利用网约车平台提供的新能源网约车运营安全信息,合理设定自主定价系数,实现风险与定价的精准匹配,并加强成本核算,优化承保政策和理赔规则。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保险研究所所长魏丽表示,可持续发展的新能源车险必须遵循市场运行规律。监管部门正引导保险机构提升新能源车风险与定价的精准匹配能力,在不断尝试和探索中寻求新能源车险业务的盈亏平衡点,稳步提高行业的新能源车险承保能力。

同时,《指导意见》还强调保险公司需提高对新能源汽车的风险识别和精算定价能力,通过技术创新和业务流程优化实现降本增效。这不仅是为了适应新能源车技术的快速迭代更新,更是为了引导险企提升经营数智化水平。魏丽指出,智能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车型的不断迭代升级,给新能源车险定价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因此,保险公司必须不断提升新能源汽车的数据获取、风险识别、风险匹配与精准定价能力,利用科技手段推动新能源车险业务的优化。

此外,《指导意见》还呼吁各行业为新能源车险风险研究提供支持,建立数据共享机制,依法依规开展新能源汽车相关数据共享。业内人士指出,新能源汽车与传统燃油车在结构、性能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目前保险行业对新能源车的“三电”系统、充电频次等关键数据掌握不足,这些数据是风险分析的基础。因此,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对于推动保险业更好地分析新能源车风险水平、探索降低风险的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车险作为汽车产业链的重要一环,其健康发展对于整个产业链的协调运行至关重要。当前新能源车险出现的高赔付阶段性特征,反映了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在前后端还存在不协调的问题。因此,需要保险行业和汽车产业协同联动,通过产业链合作推动降低新能源车险运行成本。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图片链接及相关HTML代码已保留,未做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