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险市场困境:投保难投保贵,险企亏损严重
AI导读:
近年来,新能源车投保难、投保贵问题日益凸显,导致众多车主怨声载道,同时保险公司亦深陷亏损泥潭。本文分析了新能源车险市场亏损的四大原因,并探讨了如何破解新能源车投保难题。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蓬勃发展伴随着一个日益凸显的问题——新能源车投保难、投保贵,这一困境让众多车主怨声载道,同时,保险公司亦深陷亏损泥潭。
2025年1月24日,中国精算师协会携手中国银行保险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度新能源车险承保亏损高达57亿元,承保车系总数达到2795个,其中赔付率突破100%的高赔付率车系竟有137个,这一数据无疑为新能源车险市场蒙上了一层阴影。
四大因素揭开亏损谜团
据披露,2024年保险行业共承保新能源汽车3105万辆,保费收入总计1409亿元,提供了高达106万亿元的风险保障,然而承保亏损却达到了57亿元,连续亏损态势明显。在承保的2795个车系中,有137个车系的赔付率超过了100%(尚未计入财险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费用成本)。
从客车市场来看,承保车系达到1654个,承保车辆总数为2982万辆;其中,承保车辆数超过1万辆的车系有301个,赔付率超100%的车系则有99个。而在货车市场,承保车系为1141个,承保车辆总数为123万辆;承保车辆数超过0.5万辆的车系有55个,赔付率超100%的车系则达到了38个。
行业有关负责人指出,新能源车阶段性赔付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主要归结于四个方面:
首要原因是维修成本高昂。新能源汽车因其高度的智能化和一体化设计,智能设备和配件一旦局部损坏,往往需要成套维修更换,维修经济性考量不足。加之多数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企业采用维修授权模式,维修体系相对封闭,社会化程度低,导致零配件和维修工时价格居高不下。
其次,出险率较高。新能源汽车凭借低使用能源成本优势,成为营运类车辆的优选,2024年新能源汽车中营运车占比高出燃油车10个百分点,使用强度偏大;同时,新能源车主群体相对年轻,35岁以下车主占比高出燃油车14个百分点,驾龄相对较短;此外,新能源汽车提速快、噪音小,行驶过程中不易被外界察觉,增加了出险风险。
再者,部分车险价格与车辆使用性质存在错配。新能源汽车在投保时,存在兼职网约车按家用车投保、兼职营运货车按非营运货车投保等情况,导致保险价格与车辆实际使用性质不符,保费充足度不足。一些车型在家用车状态下赔付率本属正常,但由于大量用于网约车却以家用车性质投保,保费降低,从而使得这些车型整体赔付率攀升至100%以上。
最后,部分车险价格与车辆风险不匹配。新能源汽车发展历史短、车型迭代迅速,保险数据积累不足,基准费率存在偏差。目前,新能源车险自主定价系数范围为[0.65, 1.35],即保险公司可在基准费率基础上最高上浮35%,最低下降35%,相较于燃油车自主定价系数范围[0.5, 1.5],保险公司的调价空间受限,无法充分反映车辆的真实风险水平。
图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资料图
破解新能源车投保难题
本月初,陕西一位货运司机向《每日经济新闻》透露,“去年年初我斥资30余万元购买了一辆纯电动牵引车,当时的交强险和商业险总费用高达1.7万元。”然而,当保费即将到期时,该司机却遭遇保险公司拒保,理由为“今年新能源商用车一概不做”。
这并非个例。河南一位货运司机同样表示:“近期我也被保险公司告知今年可能无法成功投保,需等待他们2025年的任务指标下达,看是否有新能源商用车的额度。若名额有限,保费也将上涨。”
新能源车投保难、投保贵的问题不仅困扰着货运司机,也让大多数新能源购车者苦不堪言。北京一位网约车司机抱怨道:“近两年,即便我的车未出险,续保保费每年仍上涨至少1000元,目前一年的保费已接近1万元。”
一位财险公司内部人士坦言:“新能源汽车的高出险率和高赔付率,可能导致保险公司承保越多、亏损越多。从我们2024年的保单数据来看,新能源车的出险率是燃油车的两倍。”
据新华社报道,行业数据显示,2023年新能源汽车车均保费较燃油车高出63%,即便扣除车龄等因素,新能源新车保费仍比燃油车新车高约10%。
然而,新能源车险投保难、投保贵的问题即将迎来转机。据上海保险交易所官微1月24日消息,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上海保险交易所联合发布公告,宣布“车险好投保”平台将于2025年1月25日上午10:00正式上线。首批已有10家大中型财险公司接入,第二批约20家财险公司计划于今年2月接入。“车险好投保”平台将为高赔付风险新能源汽车提供线上化的便利投保窗口,新能源车主可通过平台链接保险公司进行投保,保险公司将不得拒保。
精算师协会与中国银保信表示,未来将继续推动跨行业沟通与数据共享,持续跟踪分析新能源车险赔付情况,并根据实际需要,在必要时公布赔付率超过100%的具体车系信息,及时回应社会关切,不断提升新能源车险的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
(文章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