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债基新动向:首批基准做市信用债ETF成功募集
AI导读:
新年伊始,首批8只基准做市信用债ETF成功募集,为投资者提供了多样化的投资选择。本文分析了这批ETF的特点、投资方向以及债市前景,指出高等级信用债在中长期低利率环境下的资产配置价值。
新年伊始,债券基金市场迎来新动向。2025年1月7日,首批8只基准做市信用债ETF集体首发,并在1月16日前全部完成募集。这些ETF的单只募集上限设为30亿元,部分基金因市场热情高涨而获得超额认购,并顺利启动了份额折算。
这批ETF共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华夏、易方达、海富通、南方四家公司发行的,紧密跟踪上证基准做市公司债指数的ETF;另一类则由博时、广发、天弘、大成四家公司推出,主要跟踪深证基准做市信用债指数。这两大指数均聚焦于高等级信用债市场,为投资者提供了多样化的投资选择。
面对信用债与公司债等概念,或许会让一些投资者感到困惑。实际上,信用债是由政府以外的主体发行的,约定本息偿付的债券,与政府债券共同构成了债券市场的主要部分。而企业债则是信用债的一种。此次发行的8只ETF,虽然分别跟踪上证基准做市公司债和深证基准做市信用债两个指数,但它们的投资方向均聚焦于交易所上市的信用债,且纳入这两个指数的债券均需满足AAA级信用标准。
在选样标准上,上证基准做市公司债指数侧重于发行主体的信用评级,要求达到AAA级;而深证基准做市信用债指数则更注重债项本身的信用评级,同样要求达到AAA级。这是两者之间的主要区别。此外,这两个指数样本的平均到期期限分别约为4.77年和4.07年,属于债券投资中的较长期限。在当前债市预期利率将维持低水平的背景下,高信用等级长期限券种具备良好的上涨潜力,这或许正是这批ETF受到市场热捧的原因之一。
▲数据来源:中证指数公司、兴业证券,截至2024年12月31日
展望债市前景,尽管货币政策已明确保持适度宽松,降息降准的预期增强,但市场短期波动或不可避免。特别是当降息降准利好预期变为现实时,投资者可能会从政策是否超预期、上涨是否已经充分等角度进行不同解读,导致市场博弈加剧。值得注意的是,金融时报曾发文指出,“适度宽松”更多是对前期货币政策的确认,不宜过度解读为央行将大幅度降息。这一表态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债市短期对央行降息幅度的预期过高。
然而,市场似乎已在2024年达成共识:债市下跌即为买入机会。去年以来,尽管央行多次提示债市交易风险,但债市每次调整后均能迅速回归上涨通道。这种记忆效应有助于债牛行情的延续。同时,当前利率债收益率已处于较低水平,交易风险持续存在,而信用利差压降空间较大,信用债尤其是长端、超长端的投资性价比显著提升。从中长期低利率环境来看,高等级信用债凭借较低风险和可持续稳定回报,已成为良好的资产配置工具,对银行理财、货币基金等具有一定的替代作用。
随着这批基准做市信用债ETF的发行,标的指数有望吸引更多增量资金的集中买入,从而形成增量资金和债券价格互相推动的正向循环。在2024年长期国债走出牛市行情后,2025年的固定收益投资热点或将转向相对滞涨的高等级信用债券。对于投资者而言,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需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合理配置资产。
(提示:投资有风险,本文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文章来源:老狼财经)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