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公摊面积再引热议,取消公摊面积议题引关注
AI导读:
近日,有关房屋公摊面积的话题再次引发公众热议。内蒙古住建厅回应政协委员提案,表示已将取消“公摊面积”的建议列为亟须修订的立法项目。文章探讨了取消公摊面积的呼声、争论点、实施难度及影响,并提出在当前制度下如何确保消费者权益的建议。
近日,有关房屋公摊面积的话题再次掀起了广泛讨论。内蒙古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针对政协委员王凤华提出的《关于规范房屋“公摊面积”的提案》作出回应,表示已将取消“公摊面积”的建议列为近期亟须修订的立法项目,并计划上报住建部。这一消息一度被视为“取消公摊面积”议题取得突破的重要一步。
然而,随后内蒙古住建厅澄清,该建议仅为初步提议,尚未形成具体政策。据中新网报道,内蒙古住建厅房地产市场处有关负责人表示,该建议仍在上报阶段,部分媒体可能对此进行了过度解读。
近半个月来,“公摊面积”已成为公众热议的焦点。同策研究院的报告显示,近年来,公摊面积不断扩大,实际得房率显著下滑。高层住宅合理的公摊面积占比应在16%-24%之间,但现实中,开发商常常将公摊面积提高至30%,甚至存在110平方米的房子到手后仅剩61平方米的情况。
例如,今年8月16日,《法制日报》发布的一篇文章就提到,山东省青岛市一位市民购买了110平方米的房子,到手却发现套内面积只有60多平方米;购房时销售人员口头承诺的31%公摊面积,收房时却变成了46%。
内蒙古住建厅在答复中也指出,目前,全国商品住宅交易和确权普遍以共有建筑面积为标准,公摊面积确定具有专业性,购房者对其合理性和准确性缺乏了解,且公摊面积因项目不同而存在差异,导致消费者质疑和矛盾纠纷频发。
内蒙古住建厅表示,使用套内面积作为商品房交易计价依据,有助于防止公摊面积无序增加,减少购房矛盾,维护购房者利益。然而,改革计价依据需修改完善相关配套制度,明确套内建筑面积概念及计价方式,并设置合理的过渡期,因此实施难度较大,周期较长。
对于“公摊面积”的争论,全国政协委员洪洋曾提到,商品房销售中附加公摊面积是全国普遍现象,但公摊哪些面积、公摊多少面积均不明确,由开发商说了算,业主缺乏申辩权利。此外,北京金诉律师事务所主任王玉臣也表示,公摊部分、公共部分对于业主而言往往不可控、不可知,业主花钱却不知具体所在,更不清楚是否产生收益。
尽管取消公摊面积的呼声不断,但实施起来却面临诸多困难。内蒙古住建厅指出,以建筑面积作为商品房销售计价依据已实施多年,且有法律法规确认,改革需修改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并做好宣传、普及和解释论证工作。
同时,内蒙古并非首次回应“公摊面积”问题。早在2021年9月18日,内蒙古住建厅就曾答复过王凤华的相关提案,指出“公摊建筑面积”并非规范名词,是日常使用中对业主个人分摊的共有建筑面积的简称。住建部门对共有建筑面积有明确规定,但目前没有标准或强制范围,主要取决于房地产开发企业的项目建筑设计内容。
关于取消公摊面积的必要性,也存在不同观点。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北京房地产法学会副会长赵秀池认为,取消公摊面积后,房屋总价可能相差无几,只是换汤不换药,且会带来一系列其他困扰。因为每栋楼、每个小区的公摊面积都不一样,依据楼房的档次、高低,不一而论。
在当前制度下,如何确保消费者权益,将公摊的“水分”挤出去呢?王玉臣建议,在房屋销售时,不以建筑面积对外销售,而以除去公摊面积后的套内建筑面积或套内使用面积进行销售,可有效避免销售欺诈。同时,充分公示和公开透明公摊部分和公共部分,也可减少侵占公摊公共的问题。
此外,也有观点认为,应探索用套内面积替代建筑面积计价,将公摊面积“水分”挤出去。这可使房地产市场统计更科学,更真实地反映群众居住条件,为房地产税征收和调控措施提供更有价值的数据参考。
虽然“取消公摊”的热度较高,但官方尚未正面提及取消公摊。不过,住建部曾在2019年发布的《住宅项目规范(征求意见稿)》中提及,住宅建筑应以套内使用面积进行交易。但后续发布的征求意见稿中已不见此字样。
对于取消公摊面积的影响,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指出,是否以套内计价对购房者实际购房成本基本无影响,主要影响的是部分开发商。对于购房者而言,物业费等因建筑面积衍生的收费也可能降低。同时,张大伟也表示,公摊面积并非越小越好,不计入面积价格,开发商可能提高套内单价,过度挤压公摊会导致社区品质下调。
对于房价的影响,上海中原地产市场分析师卢文曦和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均认为,无论是公摊面积计价还是套内面积计价,对购房者而言,只是计价方式改变,对总房价无太大影响。因为购买的不动产本身就由专有和共有两个不可或缺的部分组成。
综上所述,取消公摊面积议题虽备受关注,但实施难度较大,需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在当前制度下,如何确保消费者权益,将公摊的“水分”挤出去,仍需进一步探讨和努力。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