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部委联合出台措施保障房地产稳定,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购税延期
AI导读:
住建部、财政部、央行等部门近日联合出台措施,通过政策性银行专项借款支持已售逾期难交付住宅项目建设交付。同时,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推动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和个人消费信贷成本的措施,并决定延续实施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购税政策至明年底。
据央视新闻19日报道,为了应对房地产市场面临的挑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财政部、人民银行等部门近日联合出台了新措施。这些措施旨在通过政策性银行专项借款的方式,为已售但逾期难以交付的住宅项目提供资金支持,确保项目顺利建设并交付。
据央视网19日报道,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8日主持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聚焦多个关键经济议题。其中,为推动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和个人消费信贷成本,会议部署了一系列措施,旨在进一步加大对实体经济的金融支持。同时,会议还强调了加大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力度,明确了支持养老托育服务业纾困的举措,并决定延续实施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购税等政策,以刺激大宗消费。
住建部、财政部、央行等部门联合行动:
专项借款全力保障“保交楼”
据新华社19日报道,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财政部、人民银行等部门,近日正式推出了专项借款政策。该政策旨在通过政策性银行的专项借款,为那些已售但因资金链问题而难以交付的住宅项目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确保项目能够顺利完成建设并交付给购房者。
近年来,部分房地产企业过度依赖高负债、高杠杆、高周转的发展模式,导致在疫情冲击和市场下行压力加大时,销售回款受阻,新增融资困难,资金链出现断裂。这不仅损害了购房人的合法权益,也对社会稳定造成了影响。为了应对这一问题,房地产企业作为保交楼的责任主体,正在积极处置资产、多方筹措资金,努力完成保交楼任务。同时,地方政府也在切实承担“保交楼、稳民生”的属地责任,全力帮助企业推进保交楼工作。
据悉,此次专项借款政策精准聚焦“保交楼、稳民生”,严格限定用于已售、逾期、难交付的住宅项目建设交付,实行封闭运行、专款专用。通过专项借款的撬动和银行贷款的跟进,政策旨在支持已售逾期难交付住宅项目的建设交付,维护购房人的合法权益,保障社会稳定大局。
有关部门强调,“保交楼、稳民生”工作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法治化、市场化原则,压实企业自救主体责任,落实地方政府属地责任,切实维护购房人合法权益。同时,对于逾期难交付背后存在的违法违规问题,将依法依规严肃查处,对项目原有预售资金被挪用的,将追究有关机构和人员的责任。
为了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有关部门表示将继续完善相关制度和政策工具箱,探索新的发展模式,持续整顿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营造守法诚信、风清气正的市场环境,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
国务院常务会议:推动降低融资成本
保障民生,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
据央视网报道,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8日主持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指出,当前经济虽然延续恢复发展态势,但仍面临小幅波动。为了巩固经济恢复基础,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会议部署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有针对性加大财政货币政策支持实体经济力度,依法盘活地方专项债限额空间,完善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推动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和个人消费信贷成本。
对于“依法盘活地方专项债限额空间”这一举措,财信研究院副院长伍超明表示,这将带来约1.5万亿元的增量资金上限规模,为四季度基建建设提供资金保障。然而,广发证券宏观分析师吴棋滢指出,由于空间限额主要集中在相对发达地区,因此实际发行的规模可能在0.5-1万亿元之间。
在支持信贷有效需求回升方面,由于近期银行资金成本较快下行,市场普遍预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将有所下调。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认为,考虑到楼市再度转冷,房贷市场向贷款方倾斜,5年期以上LPR报价下调幅度可能超过10个基点。
会议还强调了保障基本民生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为了加大保障和兜底力度,会议部署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全面落实低保扩围、加大遇困群众救助力度、阶段性调整价格补贴联动机制等。同时,为了帮扶养老托育服务业渡过难关,会议决定对养老托育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免除国有房屋租金至年底,并实施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
为了扩大消费、培育新增长点,会议还决定延续实施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购税政策至明年底,并继续予以免征车船税和消费税、路权、牌照等支持。此举旨在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和相关产业升级,建立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协调机制,用市场化办法促进整车企业优胜劣汰和配套产业发展。
据中汽协发布的数据显示,7月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销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势头,市场占有率达到24.5%。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不断扩大和政策的持续支持,预计国内汽车市场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为全年稳增长提供有力支撑。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