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本文揭示了机构投资者在基金中的持仓占比情况,分析了受机构青睐的基金特点,并探讨了个人投资者在面对这些信息时应如何做出投资决策。

随着2021年度基金年报的全面披露,机构投资者在基金中的持有份额占比数据再次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机构投资者,这一涵盖了保险公司、养老基金、银行及众多企事业单位的群体,以其专业性和市场洞察力,常被视作“聪明资金”的象征。

当一只基金的机构投资者持有份额增加或占比显著时,这往往意味着该基金已获得了专业投资界的认可。然而,面对这一信息,个人投资者是否能直接跟随机构投资者的脚步,选择那些机构持仓占比高的主动权益基金进行投资呢?

基金公司实力比拼:机构持仓占比揭晓

据天相投顾基金评价中心统计,2021年年报数据显示,全市场共有700只基金的机构持仓份额占比不低于80%(仅计算主份额基金,并剔除成立时间晚于2021年1月1日的基金)。在这些基金中,易方达基金以30只基金领跑,紧随其后的是鹏华基金(28只)、国寿安保基金(24只)、华夏基金(20只)等。这些基金公司的表现,无疑展示了其在机构投资者心中的重要地位。

从收益率角度看,机构配置权益类产品的平均收益率均超过4%,其中华夏基金的整体平均收益率高达11.68%,位居榜首。而鹏华基金则以其所有配置产品均实现正收益的表现,展现了其出色的风险控制能力。与沪深300指数全年下跌5.2%相比,机构重点配置的产品平均收益率远超市场表现。

按基金类型划分,灵活配置混合型基金数量最多,共计390只;而积极配置混合型基金的平均收益率最高,达到10.81%。此外,绝对收益目标混合型基金全部实现正收益,纯指数股票型基金也有66.67%的产品实现正收益。

在风险控制方面,鹏华基金以-4.91%的平均回撤位列公司口径最低,显示出其在机构大比例持有产品中的风险控制优势。而按公募基金类型来看,绝对收益目标混合型基金的平均回撤最小,为-2.81%。

机构偏好揭秘:主动权益基金受青睐

在主动权益基金领域,机构投资者的偏好又呈现出另一番景象。根据Wind数据筛选结果,2021年末,机构持有者占比在90%-100%的主动权益基金有379只,60%-90%的有360只,而30%-60%的则有482只。然而,机构持有人占比过高(如超过90%)的基金,并非个人投资者的理想选择,因为过高的机构占比可能带来赎回压力增大、净值波动加剧甚至清盘的风险。

因此,选择一个适中的机构投资人持有比例区间(如30%-80%)或许更为明智。2021年底,共有713只主动权益基金符合这一要求。这些基金的基金经理中,不乏曹名长、冯明远、李晓星等明星基金经理。

以冯明远管理的信达澳银新能源产业基金为例,该基金规模达175亿元,机构投资人持有比例为35.16%。该基金近年来业绩优异,连续三年收益分别为94.11%、59.88%、45.37%,且最大回撤相对较小。冯明远的投资策略是分散投资于新能源、电子、通讯等科技股,这使得该基金在成长型基金中波动较小。

总结受机构青睐的基金群,我们发现它们通常具备以下特点:一是基金业绩相对优秀,连续多年收益高于同类基金;二是基金经理相对优秀,拥有丰富的投资经验和出色的业绩;三是风险可控,基金收益稳定,波动和回撤相对较小。这些基金经理中,既有经过多轮牛熊市的“老一代”,也有近年来业绩非常优异的“新生代”,还有稳定优秀业绩的“中生代”。

格上旗下金樟投资研究员王祎指出,机构投资者持有比例较高的基金,通常具备风格稳定、可预期、业绩可持续性强的特点。对于机构投资者而言,选择这类基金更符合其资产配置和组合管理的需求。

个人投资者如何抉择?

面对机构持有占比较高的基金或基金经理,个人投资者是否应追随其脚步呢?天相投顾基金评价中心认为,机构投资者的综合实力总体上强于个人投资者,特别是在产品策略和基金经理的筛选上具备显著优势。因此,个人投资者在筛选基金时,可以适当参考机构持仓占比这一指标。

然而,天相投顾也提醒个人投资者,在参考持有人结构信息进行选基或选经理时,绝不能仅依据这一信息做出判断。适合大型专业机构的产品并不一定适合普通个人投资者,因为机构和个人的资产配置考虑、资金投资期限、所能承受的短期波动风险及资金流动性需求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个人投资者在选择基金时,还需结合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目标进行综合考量。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经重新编写和润色以符合SEO优化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