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2024年新能源汽车行业价格战愈演愈烈,导致利润率下滑,多数车企亏损。行业头部效应显著,车企面临生死考验。打破“内卷式”恶性竞争需要政府规范和从业者主动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

2024年,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价格战愈演愈烈,令业外观察家纷纷感叹这一领域的竞争“太过激烈”。

降价促销本是商家常用的薄利多销策略,但在汽车行业,这一策略却带来了不同寻常的后果。由于汽车行业上下游供应链的复杂性和庞大性,为了短期利益而进行的“逐底竞争”,已经对整个行业的利润和资金流造成了严重影响。

根据乘联分会的数据,2024年前11个月,汽车行业的利润率仅为4.4%,明显低于下游工业企业6.1%的平均利润率水平。这一数据凸显了汽车行业在价格战中的困境。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仅有少数品牌如比亚迪、理想汽车等实现了盈利,而多数车企仍处于亏损状态。这种局面反映出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以及部分车企在创新能力、产品差异化方面的不足。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那些缺乏创新能力、产品同质化的车企只能通过“烧钱”打价格战来换取销量。然而,这种做法不仅未能带来长期利益,反而加剧了市场竞争的恶性循环。整个汽车产业链,包括车企和供应链企业,都陷入了“销量上升,利润下滑”的困境。

业内部分车企对供应商的回款周期甚至长达一年半之久,导致“垫款”、“讨债”事件频发。这些事件不仅损害了车企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也对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构成了威胁。

虽然从短期来看,价格“逐底竞争”对消费者而言可能是一种福利,但从长期来看,这种竞争方式将不可避免地导致汽车品质的下降。事实上,已经有公关公司向哪吒汽车“公堂”讨账,极越汽车也闪电崩盘,这些事件引发了全社会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关注。

一个行业被认定为风口,往往会吸引大量资本和创业者的涌入。然而,行业发展必然经历大浪淘沙的过程。新能源汽车行业同样如此。据业内人士统计,巅峰时期中国有近500家新能源车企,而如今仅剩约50家,未来能够生存下来的车企可能更少。这表明,行业的火爆程度与淘汰赛的惨烈程度成正比。

整体来看,尽管2024年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所上涨,但行业头部效应愈发显著。那些未能抓住这波“风口”打开市场的车企,在2025年将面临更为严峻的生死考验。

此外,由“内卷式”竞争引发的车企困境也提醒相关部门要及时洞悉风口背后的风险。对于经营困难的新能源车企,应建立预警机制,以防范企业“猝死”对各方面造成的冲击。

打破“内卷式”恶性竞争需要政府的规范和引导,但更需要从业者主动作为。车企应该意识到,单纯依靠降价促销并非拓展市场的长久之计。只有提供让消费者安心的优质产品,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同理,2025年,新能源车企只有脱离“内卷式竞争”,找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之道,才能实现健康长久的发展。这将需要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的共同努力,共同推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健康发展。

新能源汽车行业竞争激烈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