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萌友智能CEO何嘉斌分享了对陪伴机器人产品和技术的理解,介绍了他们推出的Ropet AI萌宠机器人,强调用“慢”思考打造新体验,满足用户弱陪伴需求。

陪伴机器人市场在新兴技术和消费者需求的双重驱动下,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据国泰君安研报显示,陪伴机器人在老年人群中的潜在市场规模高达4200亿元人民币,而在青年人群中更是达到了5000亿元人民币。面对如此广阔的市场前景,众多机器人企业纷纷加大投入,力图借助新一代技术将陪伴机器人的功能推向新的高度,加速智能时代的到来。

然而,尽管科幻片中的机器人无所不能,甚至能够洞察人类情绪,但现实生活中的机器人往往显得冰冷且功能有限。温暖的互动和交流,仍然停留在人们的想象中。那么,如何借助新技术打造与众不同的陪伴机器人产品,从而在市场上脱颖而出呢?近日,蓝鲸新闻专访了萌友智能联合创始人兼CEO何嘉斌,深入了解了他对产品和技术的独到见解。

何嘉斌曾在微软亚洲研究院、百度深度学习实验室从事人机交互设计工作,并曾担任字节跳动PICO北京ID设计团队负责人。在2016年,他合伙创立了物灵科技,并主导设计了出货量超过100万台的Luka绘本机器人产品。对于陪伴机器人行业,何嘉斌认为技术固然重要,但产品才是关键。他强调:“技术虽是机器人能力进步的基础,但用户体验的核心并不完全依赖于技术的先进性,而更多在于产品经理和设计师如何理解和运用这些技术。”

基于这一理念,萌友智能推出了Ropet这款AI萌宠机器人。Ropet拥有忽闪忽闪的大眼睛,不仅能识别人类动作,还能做出相应的反应。其小巧可爱的椭圆形毛绒外观,以及触摸时能感受到的温暖温度,更是让人爱不释手。饿了时,Ropet还会咕咕叫,当人拿着真实的香蕉投喂时,它的眼睛里会闪烁出香蕉的图案。这款机器人试图用“慢”来让人和机器建立一种新的连接。

何嘉斌表示,Ropet设计的初衷是希望科技能带来温暖。他认为科技不应只是一味地追求效率和速度,而应该有一种科技能让人们的生活节奏慢下来。Ropet正是在这样的理念下诞生的,它不仅能够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陪伴,而且其情感表达方式是自然的、克制的,从而更好地与用户建立信任和亲密关系。

在对话中,何嘉斌还透露了Ropet产品的核心用户和场景。他表示,Ropet主要面向城市白领中的22-35岁女性,她们有较长的室内桌面时间,又有陪伴的需求。但这种陪伴是不需要被打扰的“弱陪伴”,类似现在的毛绒玩具和各种桌面搭子产品。Ropet的核心卖点就是“萌”,这体现在产品外观上,要获得目标用户的第一眼认可,吸引用户观看、互动。同时,通过提供有意思、更新奇的互动体验,如动态识别用户并做出各种动作反应等,来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

此外,何嘉斌还介绍了Ropet的核心结构和技术特点。他表示,Ropet是一款有摄像头的智能硬件产品,配备底座、外壳和智能芯片等,可以360度旋转、感知。在产品的外观设计和用户交互上做了非常多“灵性互动”的部分,让机器与人的互动能够模拟生物的特性。同时,Ropet还分为基础款和高级款,高级款在基础款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配件和功能,如充电底座和更多装饰道具等。何嘉斌表示,他们希望Ropet能够具备完整机器人所具备的一些识别能力,如看见、听见、被触摸以及语音识别等,这种多维度的交互方式能够为它提供更丰富的数据,从而让每个Ropet都能养成不一样的性格。

对于如何让每个Ropet都能养成不一样的性格,何嘉斌表示他们会做一些成长的设计,类似于小猫小狗的成长,可能还有社交功能。通过互动能力的成长,让Ropet的变化性更加有趣和丰富。同时,他还解释了为什么Ropet的外壳摸起来是有温度的,并表示他们有自己开发的APP用于同步设备状态、个性化设置等。对于未来规划,何嘉斌表示他们目前主要通过海外的线上与线下渠道进行销售,并计划在2025年3月-4月开始发货。他们也在不断探索用户需求,想了解用户在不同场景下有什么样的期望和反馈。

在谈到陪伴机器人的核心壁垒时,何嘉斌表示壁垒在不卷低价,关键在于提升产品的用户体验以及加强品牌和用户的运营。他认为许多工具性硬件产品可能依赖于单一壁垒,但他们这种产品不能有任何短板,每个方面都需要比较强才能持续保持竞争力。因此他们并不畏惧竞争。

最后,在谈到萌友智能做陪伴机器人产品的第一性原理时,何嘉斌表示他们希望科技能带来的温暖,让人们的生活节奏慢下来。他认为在这个科技洪流中,他们渴望能成为一家与众不同的AI公司引导大家思考如何让生活节奏慢下来。他们的这款产品正是为了这样的目的而设计的。

展望未来,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陪伴机器人市场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萌友智能和Ropet作为这一领域的佼佼者,将继续致力于提升用户体验和推动行业发展。

Ropet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