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2024年我国新能源车险保费收入达1409亿元,但承保亏损57亿元。近日,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深化改革加强监管促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旨在通过一系列措施解决新能源车险面临的问题,推动其高质量发展。

财联社1月24日讯 新能源车险最新年度成绩单揭晓。据财联社记者1月24日从业内获悉,2024年我国新能源车险保费收入达到1409亿元,但承保亏损达57亿元。在承保的2795个车系中,赔付率超过100%的高赔付率车系多达137个,凸显了新能源车险面临的挑战。

面对新能源车险赔付率高企及承保亏损现象,金融监管总局、工信部、交通部、商务部四部门近日联合发布了《关于深化改革加强监管促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该政策旨在通过一系列针对性举措,解决新能源汽车出险率和维修成本较高、部分车型保险风险与价格不匹配、少数车辆投保不畅、部分车型保费较高等问题。

《指导意见》共包含5部分21条内容,核心在于推进数据跨行业共享,探索保险车型风险分级制度,建立高赔付风险分担机制,并拟对新能源商业车险自主定价系数浮动范围及商业车险基准费率进行合理优化。这些措施旨在提升新能源车险的定价科学性,促进市场健康发展。

中华保险研究所首席保险研究员邱剑表示,这一揽子政策举措对当前新能源车险遇到的主要问题给出了明确的解决方案,结合了短期和长期考虑,着力推进新能源车险供需两侧改革,以更好服务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业内人士预计,随着车险改革政策的落实,新能源车险经营将更加精细化,有望实现更加健康的高质量发展。

在创新优化新能源车险供给方面,《指导意见》提出,保险业应丰富商业车险产品供给,优化定价机制。其中,稳妥优化自主定价系数浮动范围是重要一环。目前,新能源车险自主定价系数范围为[0.65,1.35],相较于燃油车[0.5,1.5]的范围,保险公司的调价空间受限。因此,《指导意见》提出对其进行合理优化,以更准确地反映车辆真实风险水平。

此外,《指导意见》还支持保险业围绕新能源汽车商业车险保障需求,创新优化产品供给,研究推出“基本+变动”新能源车险组合产品,并支持新能源网约车根据实际运营情况灵活投保。同时,针对部分车险价格与车辆使用性质错配的问题,《指导意见》提出优化新车型车险定价标准,综合考虑新车售价、续航里程、动力性能、安全配置、保险车型风险分级等因素,提升定价精准度和合理性。

为解决高赔付风险新能源汽车“投保难”问题,《指导意见》引导建立了高赔付风险分担机制,并支持上海保险交易所搭建“车险好投保”平台。该平台将于2025年1月25日上午10点正式上线,首批接入10家大中型财险公司,第二批约20家财险公司将在今年2月接入。任何新能源车主在常规渠道投保遇到困难时,可选择通过该平台链接保险公司投保,且保险公司不得拒保。

在降低新能源汽车运行成本方面,《指导意见》提出通过产业链合作推动降低维修成本,并推进数据跨行业共享,探索建立保险车型风险分级制度。中国精算师协会和中国银保信联合发布的新能源车险最新赔付信息显示,2024年我国保险行业承保新能源汽车3105万辆,提供风险保障金额106万亿元,但承保亏损57亿元。业内专家指出,新能源车阶段性出现赔付率高企及承保亏损的主要原因包括维修成本较高、出险率较高、部分车险价格与车辆使用性质及风险不匹配等。

为推动降低新能源车险运行成本,《指导意见》提出丰富新能源汽车维修零部件供给渠道和类型,鼓励新能源汽车企业和动力电池企业通过技术开放提升动力电池的维修经济性。同时,加强新能源汽车维修企业能力建设,建立完善维修和理赔标准,提升车辆维修和理赔标准化程度。在数据跨行业共享方面,《指导意见》将推动实现新能源汽车数据跨行业合规共享,释放数据要素价值,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此外,《指导意见》还提出探索建立保险车型风险分级制度,研究制定低速碰撞试验标准,综合考虑低速碰撞试验结果、易损零部件价格、常见维修项目工时等因素,及时优化保险车型分级等级,推动其与商业车险保费相挂钩。这将促进新能源汽车企业优化生产设计、完善零部件供给,提高维修经济性水平,助力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新能源车险

(图片来源:财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