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本文探讨了河南省在2023年和2024年连续两年经济总量不敌四川的情况,分析了河南省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和优势,并提出了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策略,强调了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在2023年四川经济总量首次超越河南后,2024年河南省再次未能挽回劣势,经济总量稳居全国第六,四川则稳固了全国第五的位置。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四川省的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了64697亿元,实现了5.7%的同比增长。相比之下,河南省的地区生产总值则为63589.99亿元,同比增长5.1%。这一数据不仅反映出四川省经济实力的持续增强,也凸显出河南省在经济发展上面临的挑战。

值得注意的是,河南省不仅面临着来自后方的“追兵”赶超压力,与前方“标兵”浙江省的经济总量差距也在持续扩大。从2014年的5000余亿元差距,到2024年已经扩大到2.65万亿元,且呈现出加速扩大的趋势。2024年,浙江省的GDP已经突破9.01万亿元大关。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河南省如何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迎头赶上,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

经济竞争白热化

自2023年四川经济总量首次超越河南以来,两地之间的经济竞争愈发激烈。四川省凭借强劲的经济增长势头,在2024年继续巩固了其全国第五大经济体的地位。而河南省虽然也保持了经济增长,但增速相对较低,未能实现翻盘。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河南省社科院原院长喻新安认为,四川之所以超过河南,与其享受到的西部大开发政策红利不无关系。这些政策红利为四川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同时,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陈耀也指出,四川赶超河南还得益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这一区域已经成为中国西部地区发展水平最高、发展潜力较大的城镇化区域,吸引了国内外的要素。

河南省人大代表、河南中原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耿明斋则表示,河南省经济排名的下降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在过去的十多年时间里,河南的GDP增速不仅持续低于中部地区其他省份,还在不少年份低于西部的四川、重庆、贵州和陕西。每年增速的差距虽小,但累积起来,总量就会逐渐拉开差距。

创新能力短板凸显

耿明斋分析认为,河南省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创新能力的短板长期存在,产业升级的进程相对滞后。这一问题在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中愈发凸显。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三十年主要是资源依赖、投资驱动的增长模式。在这个阶段,河南省凭借其资源、人口总量和基础设施建设等优势,一直保持较快增长,位居全国各省前列。然而,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发生了深刻转变,从资源依赖、投资驱动的外延式增长转向了以创新引领、技术依赖的内涵式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河南省由于历史原因和多种因素的制约,创新能力的短板逐渐显现,产业结构升级的速度也难以跟上其他省份的步伐。

此外,河南省的城镇化水平相对滞后也是制约其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河南的城镇化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约7个百分点,这不仅限制了劳动力的流动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也影响了消费市场的进一步拓展。

河南未来靠什么拼?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河南省作为中部经济大省,其发展优势仍然明显。河南地处连接东西、贯通南北的战略枢纽,交通区位优势显著。作为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河南的米字形高铁网络、航空港和中欧班列等交通基础设施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

同时,河南还拥有庞大的产业基础和持续培育的新动能。目前,河南已形成7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和28个千亿级产业链,展现出强大的产业规模和协同效应。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比亚迪、上汽等头部企业的纷纷落地为河南注入了新的活力。

多名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河南的工业门类比较齐全,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但是,也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资源型产业在结构中占比仍然较大。未来河南制造业的发展需要锁定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和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通过做大做强这些产业来推动产业结构变革。

此外,河南省还应在县域层面培养有特色的高度集中的产业集群,形成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例如,平舆县已发展成为中西部地区最大的户外休闲用品产业基地;睢县打造了“鞋都”产业集群;权县则被誉为“中国冷谷”,拥有完整的制冷产业链。

在耿明斋看来,提升创新能力是河南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当前,河南省最为紧迫的任务是提升创新能力,而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吸引和聚集更多优秀人才是河南省未来努力的方向。为此,河南省需要建设国家级的平台,争取国家层面的支持,调整国家高等教育资源布局。

(图片来源网络,文章来源:中国经营报,经过重新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