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近日,六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旨在通过细化政策安排,为中长期资金入市铺设顺畅道路,稳定市场预期,增强资本市场吸引力,实现资金的保值增值。

新华社北京1月23日电(记者刘慧 刘羽佳)近日,中央金融委员会审议通过了一项重要决策,中央金融办携手中国证监会、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人民银行及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发布了《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

该方案直击中长期资金入市的关键障碍,通过一系列细致且具体的政策措施,为中长期资金入市铺设了更为顺畅的道路。这些安排不仅预期为市场引入更多长期稳定的增量资金,更旨在稳定市场预期,为资本市场的稳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3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证监会主席吴清详细介绍了该实施方案。方案既立足当前,明确了各类中长期资金投资A股的实际规模和比例指标;又着眼未来,从建立适应长期投资的考核制度、投资政策以及市场生态建设等多个维度,作出了针对性的制度性安排,可谓内容丰富,针对性强。

针对市场普遍关心的增量资金问题,方案设定了明确的中长期资金入市硬指标:公募基金持有A股流通市值在未来三年内,每年需至少增长10%;大型国有保险公司则从2025年起,每年新增保费的30%将用于投资A股,且这一比例和规模将持续提升,预计每年将为A股带来数千亿元的长期资金支持。

多位业内人士指出,除了提升中长期资金投资A股的规模和比例,方案中的另一大亮点是全面建立三年以上长周期的考核机制。这一制度性突破,被视为解决了多年来的顽疾,有助于引导中长期资金进行更为长远的投资布局。

“长钱”需要耐心,而资金考核机制则如同“指挥棒”,引导资金进行合理配置。长期以来,“长钱短投”问题突出,很大程度上源于考核周期过短导致的投资行为扭曲。长周期考核机制的建立,将促使中长期资金更加注重长期效益,通过投资能力获取更稳定、更长期的回报。

同时,中长期资金投资行为的稳定,也将有效提升资本市场的内在稳定性,降低市场波动,大幅优化资本市场投资生态,增强对各类资金的吸引力,形成资金与市场之间的良性互动。

在操作层面,方案针对不同类型的中长期资金,如商业保险资金、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企(职)业年金基金以及公募基金等,根据其资金属性和特点,进行了差异化的安排,进一步解除了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束缚,激发了其入市的积极性。

证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中长期资金的积极入市,短期内将为市场带来稳定的增量资金;长期来看,则有助于改善市场投资者结构,更好地发挥机构投资者的专业作用,引导投资者形成理性、长期、价值投资的理念。

为了吸引更多中长期资金入市,实施方案还从多个方面进行了部署,包括引导上市公司加大股票回购力度、落实一年多次分红政策,以及推动上市公司运用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工具等,以资本市场的高质量发展增强对中长期资金的吸引力。

展望未来,随着中长期稳定资金的持续入市,资本市场的回暖向好态势将进一步巩固,各类中长期资金也将通过资本市场实现更好的保值增值。

(文章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