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中国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大关,标志着中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国家提出多项目标任务,包括提高粮食供给保障水平、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同时,耕地保护和农业科技也是提升粮食生产能力的关键。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在任何时代背景下,“手中有粮,心中不慌”都是颠扑不破的真理,粮食安全始终是国家发展的基石。

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权威数据,揭示我国粮食生产再创新高: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4130亿斤,同比增长1.6%,首次突破1.4万亿斤大关。这一成就标志着中国饭碗里装了更多中国粮,粮食安全底线进一步筑牢,为国家长远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我国以仅占世界9%的耕地和6%的淡水资源,成功养育了全球近五分之一的人口,人均粮食占有量远超国际安全线。这一“二十一连丰”的辉煌成就,彰显了我国粮食自给自足的强大能力,也为我们从容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和消费结构的升级,粮食需求将持续增长,而耕地水资源约束日益趋紧,极端天气频发,粮食安全形势依然严峻。

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了《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明确提出提高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加大粮食生产支持力度等目标任务。确保饭碗端在自己手里,既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也要“藏粮于民”,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脉,18亿亩耕地红线是战略底线,也是国家安全的生命线。为稳住粮食生产面积、提高单产,我国正因地制宜建设高标准农田,目前全国已累计建成超过10亿亩,为粮食稳产丰产提供了有力支撑。按计划,到2030年将累计建成12亿亩高标准农田,以应对未来粮食需求的峰值挑战。

科技是提升粮食生产能力的关键。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和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均大幅提升,主要粮食作物的良种已迭代升级两轮。耕地、种子、科技和装备四大要素协同发力,推动粮食产量跨越式增长。未来,我们将继续以科技创新引领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加力推进种业创新攻关,加快科技成果大面积推广应用,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

农民是粮食生产的主力军。要稳住农民种粮信心、调动和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需政府与市场双管齐下。一方面,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另一方面,做大做强粮食产业、加强品牌建设,引导农民从卖原粮向卖产品、卖品牌转型,实现增收致富。

此外,节约粮食和反食品浪费也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我们应推进粮食节约减损行动、提升全民节粮意识,在全社会形成“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良好风气。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关乎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为守护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网,经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