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迈入“大消保”时代
AI导读:
2024年,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进入全新发展阶段,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提出构建“大消保”工作格局。持牌消金机构积极应对挑战,通过优化组织架构、完善管理制度、利用科技手段等方式提升消费者权益保护水平。同时,各地积极推进金融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加强客户金融教育。
中国网财经报道,2024年成为了推动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金融消保)的关键窗口期。随着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明确提出构建“大消保”工作格局的目标,我国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步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
今年1月,国家金融监管总局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局首次发布文件,深入探讨了构建金融消保新机制、建设“大消保”工作体系的重要性及其实施路径。此举为后续的金融消保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至6月,金融监管总局携手人民银行、证监会,联合发布了《关于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相关工作安排的公告》,这标志着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正式迈入“大消保”时代。这一公告的出台,不仅彰显了国家对于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重视,更为金融机构提供了明确的行动指南。
在消费金融领域,监管同样迈出了新步伐。新修订的《消费金融公司管理办法》自4月起正式施行,其中新增了“消费者权益保护”和“合作机构管理”两个专章,进一步凸显了消费者权益保护在消费金融领域的重要性。此外,12月20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官网公布了修订后的《消费金融公司监管评级办法》,其中“消费者权益保护”维度的分值权重高达15%,仅次于“风险管理”的25%,进一步强化了消费金融领域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地位。
在此背景下,如何适应“大消保”监管格局,实现高质量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成为了持牌消费金融机构必须面对的挑战。那么,持牌消金机构究竟是如何应对这一挑战的呢?金融消费者保护的重点和难点又何在?
金融消保的重点与难点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杨涛指出,全面准确理解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需要多维度的视角。从政策落实和组织实施的角度来看,关键是要解决“保护谁”、“保护什么”、“谁来保护”、“怎么保护”等基本问题。其中,“保护什么”是核心,杨涛认为,金融消费者保护的着眼点应放在资金安全、信息安全和合约利益保障上。
对于持牌消金机构而言,客诉问题主要集中在催收、征信、个人信息安全等方面。同时,催收、营销以及移动程序管理也是监管的重点关注领域。2024年,多家机构因这些问题受到处罚或被通报。
为了提升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水平,持牌消金机构已逐步将消保纳入战略优先级,并贯彻到业务流程之中。越来越多的机构通过优化组织架构、完善管理制度,不断升级消保服务工作体系。例如,马上消金、招联消金、中银消金等机构均成立了消费者权益保护部或消保委员会,专门负责统筹开展消保工作。
此外,蚂蚁消金还制定了《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发展规划(2024年-2026年)》,为未来三年的消保工作明确了方向指引,并确定了各阶段的目标。
在“保护谁”的问题上,杨涛还提出,金融消费者保护过程中,需有效区分“正常金融消费者”与“恶意金融消费者”,以确保金融消费保护的精准性和有效性。业内机构也纷纷表示,代理维权黑灰产等异常投诉不仅扰乱了金融机构的正常经营秩序,还增加了消费者隐私泄露、遭受诈骗等风险。
消金机构的“答卷”
一家中等规模的持牌消金机构人士表示:“真正落实‘以客户为中心’,是解决消保问题的关键。”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也认为,金融消保工作不仅仅是单向的保护,只有提升消费者在金融活动中的体验,才能真正增强对金融机构的信任和对金融市场的信心。
在智能消保、打击金融黑灰产、纠纷调节机制等方面,持牌消金机构积极推进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各家机构利用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在合规及客户数据安全的前提下,探索智能客服、智能催收、反欺诈、智能客户运营等创新模式,构建支撑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技术伞”。
例如,中银消金部署了由客户联络、客服、客诉和大模型AI能力四大核心组成的智能消保平台系统;海尔消金依托客诉数据建立智能化消保管理体系;中原消金实施覆盖信息全生命周期的保护措施,确保个人信息安全。蚂蚁消金则充分利用技术识别和数据模型能力,联合公安机关打击行业黑灰产。
此外,马上消金构建全链路防范电信网络诈骗防御体系,招联消金发布行业首个开源大模型“招联智鹿”及轻量级大模型“招联智鹿二代”,以数智赋能消保服务体系。
在金融纠纷调解方面,各地积极推进金融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2024年7月,成渝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中心(重庆)蚂蚁消金调解工作站正式揭牌,成为消金行业首家驻场调解工作站。
同时,各机构还积极加强客户金融教育。据《中国消费金融公司发展报告(2024)》显示,2023年消费金融公司共组织线下金融知识普及宣传活动1067次,覆盖1357.51万人;线上发布内容(包含文字、图片、短视频)3336次(篇),累计曝光度点击量超过3.9亿次。中邮消金等机构更是创新宣传形式,聚焦重点人群积极开展金融知识教育活动。
(文章来源:中国网财经,图片来源网络)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