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中长期资金入市实施方案正式出炉,险资作为最具确定性的资金来源备受瞩目。监管层提出明确要求,包括入市目标和节奏、长周期考核机制等。险资入市有利于改善资本市场投资者结构,但面临绩效考核、偿付能力、会计核算等堵点。未来,随着政策完善和市场优化,险资入市万亿增量可期。

中长期资金入市实施方案正式出炉,引发市场广泛热议,其中,险资作为最具确定性的资金来源,备受瞩目。

监管层对险资入市提出了明确要求:在规模上,一方面明确了入市目标,即从今年起,每年新增保费的30%将专项用于A股投资;另一方面,也清晰规划了入市节奏,将加速推动第二批保险资金长期股票投资试点的落地,该批试点规模不低于1000亿元,并计划在春节前首批批复500亿元用于股市投资。

在考核周期层面,监管层明确提出,公募、商业保险、养老、年金等投资主体需全面建立并实施三年以上长周期考核机制,同时,大幅降低国有保险公司当年度经营指标的考核权重,以引导资金向长期投资理念转变。

业内人士认为,这一系列鼓励中长期资金入市的具体举措,既立足当前,为各类中长期资金提高A股投资比例设定了明确的规模和比例指标;又着眼长远,从考核制度、投资政策、市场生态等多方面进行了针对性的制度安排,旨在构建更加稳定、健康的市场环境。

险资入市:双赢的选择

险资入市不仅是监管层与市场的共同期待,更是保险行业与资本市场的双赢之举。对于保险行业而言,长周期考核机制的实施,有助于减轻短期考核对商业保险资金权益投资积极性和稳定性的影响,推动保险公司逐步提高A股投资比例,从而有效增厚长期收益。而对于资本市场而言,商业保险资金以其规模大、来源稳、久期长的特点,成为资本市场不可或缺的重要长期资金来源。

在“资产荒”背景下,险资面临较大的投资压力。业内人士指出,商业保险资金负债成本高、期限长,在当前债券市场利率整体下行、保险资金利差损风险加大的环境下,提高A股投资比例成为险资逐步增厚长期收益的有效途径。

为进一步推动险资入市,监管层提出了三大举措:一是对国有保险公司经营绩效全面实行三年以上长周期考核,降低当年度指标权重;二是在现有基础上,大型国有保险公司需增加A股(含权益类基金)投资规模和实际比例;三是加速推动第二批保险资金长期股票投资试点的落地,并逐步扩大参与机构范围和资金规模。

“商业保险资金入市能够改善资本市场投资者结构,增加长期价值投资者的比重,减少市场短期波动,提升市场内在稳定性。”业内人士如是评价。

“长钱”险资:万亿增量可期

商业保险资金以其来源稳定、偿付周期长的特点,被誉为典型的“长钱”。近年来,在政策支持、市场需求提升和行业快速发展的共同推动下,商业保险资金运用规模显著增长。截至2024年底,我国商业保险资金运用余额已约达32万亿元,并以年均约10%的速度稳步增长。

然而,从风险偏好上看,商业保险资金投资权益资产的整体比例并不高。目前,商业保险公司权益投资比例政策上限平均约为25%,但实际持有A股流通市值(含权益类基金)规模仅占约10%。其中,五家大型国有保险公司权益投资比例政策上限平均为30%,但实际投资A股比例也仅约为11%,距离政策比例上限尚有较大提升空间。

按照新规要求,结合险资每年约10%的保费增幅计算,从今年起每年新增保费的30%用于投资A股,年内入市险资规模或可达万亿级别。

险资入市:三大堵点待疏通

尽管险资入市前景广阔,但业内人士指出,商业保险资金投资A股比例偏低,并非完全是机构意愿问题,而是受限于绩效考核、偿付能力、会计核算等多方面要求。

一是绩效考核短期化问题突出。商业保险行业普遍存在短期考核导向,导致保险公司过度追求短期收益,影响了长期资金属性的发挥。尽管监管层已多次调整考核指标,但仍需进一步降低当年度考核指标权重,以增强保险公司对资本市场短期波动的容忍度。

二是偿付能力监管偏严格,制约权益投资。保险公司权益投资比例受偿付能力监管指标约束,而偿付能力新规的实施导致行业整体偿付能力充足率下降,进一步影响了保险公司的权益投资积极性。尽管监管层已做出优化调整,但调降范围和幅度仍需加大。

三是会计核算标准制约长期投资。现行会计核算标准下,除长期股权投资外,商业保险公司一般按照交易性金融资产对权益类资产进行核算,导致保险公司权益投资行为趋于保守和短期化。尽管首批保险资金长期股票投资试点已落地,但仍面临资金规模有限、协调成本较高等问题。

未来,随着监管政策的不断完善和市场环境的逐步优化,险资入市的三大堵点有望得到逐步疏通,为资本市场注入更多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

(文章来源:财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