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长三角三省一市地方“两会”相继闭幕,释放出关键信息,勾勒出2025年沪苏浙皖发展蓝图。提振消费、扩大内需成为战略重点,制造业根基和科创资源助力产业高端化,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迈向制度规则软连接。

近日,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在内的三省一市地方“两会”已圆满落幕。作为透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窗口,这些会议传递出的关键信号,为2025年沪苏浙皖的发展蓝图勾勒出了清晰的“路线图”。

提振消费与扩大内需成为三省一市共同的战略焦点,被置于更为显著的位置。各地正全力挖掘内需潜能,旨在进一步扩大消费规模,并在数量增长与质量提升上实现双赢,推动消费市场向更高水平迈进。同时,长三角地区凭借其坚实的制造业基础和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新的一年里,沪苏浙皖纷纷瞄准产业集群高端化、国内领先乃至世界级的发展目标,力求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更加有利的地位。

此外,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已从基础设施的“硬联通”迈向了制度规则的“软连接”,三省一市将根据自身特色,协同推进,为区域一体化发展探索更多创新性的成果。

激活消费新动力

2024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列为今年首要任务。沪苏浙皖的政府工作报告在提振消费方面着墨较多,明确将激活消费、扩大内需置于更加突出的位置。

作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上海将大力提振消费作为2025年重点工作的首要任务,明确提出要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上海计划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积极推动商品消费,并更加注重服务消费的扩容升级。在消费形态上,上海将发展首发经济、银发经济、新型消费、汽车消费、绿色消费、免退税经济等。

浙江也强调了消费在促进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计划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目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以上,特别是扩大生活性服务消费,挖掘餐饮住宿、家政服务、养老托幼等基础型消费。江苏致力于提升“苏新消费”品牌影响力,而安徽则设定了一系列目标,包括培育100个皖美消费新场景、建设10个以上特色产业带直播电商基地、引进200个以上全国首店和省市首店等。

上海华夏经济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孔雪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沪苏浙皖今年更加重视新兴消费形式,努力从需求端和供给端共同发力,打造新消费场景,并注重传统消费与现代数字经济的结合,涌现出谷子经济、潮玩IP、首发经济等新形态。此外,各地也强调挖掘内需潜力,增加消费增量,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提升专业化产品和个性化服务。同时,一些地区还不断提升入境人士的消费便利度,发展免退税经济,打造更加开放的国际消费市场。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近期,以宇树科技、深度求索等为代表的人工智能企业在杭州崭露头角,被称为“神秘的东方力量”,引起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长三角地区凭借其深厚的工业基础和丰富的科研创新资源,已成为我国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长三角三省一市均对地方优势产业和重点产业链提出了新的发展目标,通过“一业一策”、重点项目攻关等方式,全力推动产业集群向高端化、世界级方向迈进。

浙江作为全国数字经济的先行者,提出今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6.5%以上的目标,并争创新一轮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支持杭州打造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高地。同时,浙江将培育壮大新兴产业,通过“一业一策”支持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材料等产业发展,提升智能物联、集成电路、高端软件等产业集群建设水平,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7.5%。

江苏计划重点打造智能电网、工程机械等10条具有国际优势的产业链,以及生物药、集成电路等10条具有全国优势的产业链,同时关注飞机配套等具有发展潜力的重点产业链。

上海则着眼于产业高端化,深入实施三大先导产业的新一轮“上海方案”,优化集成电路产业空间布局,全链条加速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并加快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高地建设。

安徽则提出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建设世界级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集群,实施新一代光储等创新攻关项目30个以上。同时,安徽还将加快建设世界级新能源汽车集群和世界级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集群。

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智库中心主任、上海华夏经济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李清娟表示,数字经济、现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长三角区域发展的重点方向。在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沪苏浙皖聚力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和重点产业链,有望提升产业链在全球的话语权。她建议三省一市加强协同联动、优势互补,增强区域整体运作能力,为产业发展注入长期且稳定的增长动力。

一体化发展再升级

2025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第七年。近年来,长三角三省一市以项目化、清单式的方式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实施,不断实现要素聚合、携手并进,一体化发展成果日益显著。从沪苏浙皖的政府工作报告来看,新的一年里,三省一市将各有侧重地探索区域一体化发展,有望谋划、创新更多重大平台、重大项目、重要制度。

上海计划推进基础研究、市场一体化、区域物流、生态环保、政务服务等重点合作事项,实施上海大都市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大力提升G60科创走廊、沿沪宁产业创新带等平台能级,强化跨区域协同发展。同时,上海将深入推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制度创新,深化落实改革授权事项,加快方厅水院、上海示范区线等项目建设。

浙江将加强省际基础设施的“硬联通、软衔接”,深化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推动“轨道上的长三角”、数字长三角等重点领域合作取得新进展。

江苏提出更好地联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加快沿江特色先行段示范段建设,强化与京津冀地区、粤港澳大湾区等战略对接。

安徽则提到主动对接上海“五个中心”建设,推动专项信用报告等区域互认等事项。

孔雪表示,长三角一体化已从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提升到了制度规则的软连接。当前的一体化不仅围绕高铁网、城市轨道交通等进行,更在制度的引导下,通过信息、技术、市场等方面的紧密联系,形成区域内各产业间的协同创新与资源共享。这不仅提升了区域整体经济效益,也增强了各城市之间的协同发展能力。

孔雪还指出,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合作将是未来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任务。未来,沪苏浙皖将在数据共享、资源整合等方面实现高效协同,通过联合研发、新产品孵化等方式,将各自的优势转化为整体的竞争力。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