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近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深化改革加强监管促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从降低维修成本、优化供给、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及加强监管等方面推动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

我国新能源车险领域迎来首个全面指导意见

近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携手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及商务部,于1月24日正式发布了《关于深化改革加强监管促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该政策从降低新能源汽车维修使用成本、优化新能源车险供给结构、提升经营管理效能及强化监管力度等多个维度出发,旨在全面推动新能源车险行业的健康发展。

自2020年车险综合改革实施以来,我国新能源车险专属产品应运而生,业务增速迅猛,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然而,新能源车险领域也面临着出险率高、维修成本高昂、部分车型保险风险与价格不匹配、投保渠道不畅及保费偏高等问题,这些问题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业内专家指出,《指导意见》针对当前新能源车险领域的核心痛点,结合短期应对与长期规划,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这将有助于深化新能源车险供需两侧的改革,更好地服务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新能源车险保费规模快速增长,维修成本成焦点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数据,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了1288.8万辆和1286.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4%和35.5%。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汽车新车总销量的比重已提升至40.9%,较2023年提高了9.3个百分点。截至2024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达3140万辆,占汽车总量的8.9%。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不断扩大,新能源车险保费规模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据中国精算师协会和中国银保信统计,2024年我国新能源车险保费收入首次突破千亿大关,达到1409亿元。然而,在保费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新能源车险领域也面临着“车主喊贵,险企喊亏”的困境。中国银保信有关负责人透露,2024年我国新能源车险承保亏损达57亿元,呈现出连续亏损的态势。

新能源车险赔付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维修成本较高是一个重要原因。新能源汽车智能化、一体化程度较高,智能设备和配件局部损坏往往需要成套维修更换,导致维修成本居高不下。此外,多数新能源汽车企业和动力电池企业采用维修授权模式,维修体系相对封闭,社会化程度较低,进一步推高了零配件和维修工时价格。

针对这一问题,《指导意见》提出,要丰富新能源汽车维修零部件供给渠道和类型,鼓励新能源汽车企业和动力电池企业通过技术开放,提升动力电池的维修经济性,并支持其自营或授权网络向社会销售“三电系统”配件。同时,探索建立保险车型风险分级制度,综合考虑低速碰撞试验结果、易损零部件价格、常见维修项目工时等因素,优化保险车型分级等级,推动其与商业车险保费相挂钩。

方正证券研究所所长助理、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许旖珊认为,当前新能源车险综合成本率超过100%,仍处于探索阶段。未来随着经验数据的积累和成本的进一步优化,新能源车险综合成本率有望逐渐控制在100%以内。

“车险好投保”平台正式上线,解决投保难题

新能源汽车出险率维持在高位,也是导致新能源车险保费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中国精算师协会有关负责人指出,新能源汽车凭借低使用能源成本优势,成为营运类车辆的优先选择。据统计,2024年新能源汽车中营运车占比较燃油车高10个百分点,使用强度偏大;新能源车主相对年轻,35岁以下车主占比较燃油车高14个百分点,车主驾龄相对较短;新能源汽车提速快、噪音小,行驶过程中外界不易察觉,相对容易出险。

为了解决新能源车险投保难题,《指导意见》提出,要引导保险行业建立高赔付风险分担机制和平台,为高赔付风险的新能源汽车提供有效保险保障。目前,在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和上海保险交易所的支持下,“车险好投保”平台已于1月25日正式上线。该平台旨在统筹行业力量,引导财险公司主动担当作为,从根本上解决高赔付风险新能源汽车“投保难”问题。

首批接入“车险好投保”平台的共有10家大中型财险公司,包括人保财险、平安产险、太平洋产险等。第二批约20家财险公司也将在今年2月接入平台,后续还将根据财险公司的申请继续增加接入平台的财险公司数量。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有关负责人表示,引导建立高赔付风险分担机制并上线运行“车险好投保”平台,是统筹行业力量、解决高赔付风险新能源汽车“投保难”问题的重要举措。任何新能源车主在常规渠道投保遇到困难时,均可选择通过“车险好投保”平台链接保险公司投保,且保险公司不得拒保。

此外,《指导意见》还提出,要丰富商业车险产品种类,推出“基本+变动”新能源车险组合产品,支持新能源网约车根据实际运营情况灵活投保;探索“车电分离”模式汽车商业车险产品,为相关新能源汽车提供科学合理的保险保障。

优化自主定价系数浮动范围,提升定价科学性

新能源汽车发展时间短、车型迭代快,导致保险数据积累不足,基准费率存在偏差。目前,新能源车险自主定价系数范围为[0.65,1.35],与燃油车自主定价系数范围[0.5,1.5]相比,保险公司的调价空间受限,不能充分反映车辆的真实风险水平。

为了提升新能源车险定价的科学性,《指导意见》提出,要对新能源商业车险自主定价系数浮动范围进行合理优化,促进新能源车险价格与风险更为匹配。同时,优化商业车险基准费率,充分发挥行业纯风险保费在定价中的基准作用,完善行业纯风险保费测算调整的常态化机制。

中国社会科学院保险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向楠表示,不同车辆因车型、车龄、使用性质等因素拥有不同的基准费率。在此基础上,各保险公司基于车型、驾驶员基本特征、道路等因素对车辆风险的预判,决定了保费水平将围绕基准费率如何浮动。若自主定价系数浮动范围扩大,意味着低风险车主所需缴纳的保费更低,高风险车主需要缴纳的保费将有所上升。

展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智能驾驶”无疑是关键词之一。智能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车型的加速迭代,不仅为车主提供了更加舒适便利的驾乘体验,也将对车险经营产生深远影响。一方面,随着智能驾驶技术不断完善,其预防事故的能力有望显著提升,从而降低出险率,有助于降低保险公司的赔付成本;另一方面,随着智能驾驶汽车产生的大量数据被积累与应用,保险公司能够更准确地评估风险并设定合理的保费,实现更加精准的车险定价。

然而,智能驾驶汽车的普及也可能带来新的风险点,如网络安全风险、传感器故障风险等。为了适应自动驾驶汽车的发展需求,保险公司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保险产品和服务,提供个性化的保险解决方案。基于此,《指导意见》强调,要统筹保险行业力量,全面系统研究智能驾驶、车型快速迭代等对车险经营的中长期影响,及早谋划转型发展。

同时,《指导意见》还鼓励保险行业积极运用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技术,加快数字化、线上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提高对新能源汽车的风险识别和精算定价能力。业内人士指出,《指导意见》提出的推出“基本+变动”新能源车险组合产品和“车电分离”模式汽车商业车险产品,是开展相关探索的第一步。未来,还需要强化数据积累、共享和应用,推动实现数据跨行业合规共享,不断提高车险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文章来源:国际金融报,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