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指导意见》旨在解决新能源车险保费高、投保难、赔付高等问题,提出优化自主定价系数浮动范围、探索“车电分离”模式等举措,引领新能源车险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边是新能源车主投保难,另一边则是承保险企倍感压力。为引领新能源车险步入可持续发展轨道,金融监管总局携手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于1月24日联合发布了《关于深化改革加强监管促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此举旨在提升新能源车险的保障效能和服务品质,切实维护消费者权益,更好地服务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

综合来看,《指导意见》直击新能源车险领域的关键痛点,包括保费高昂、投保难度大、赔付率高等问题。为此,《指导意见》提出了优化新能源车险自主定价系数浮动范围、探索“车电分离”模式等针对性措施。

新能源车险持续面临亏损挑战

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保险行业承保的新能源汽车数量达3105万辆,保费收入高达1409亿元,提供了106万亿元的风险保障,但承保亏损却达到了57亿元,呈现出连续亏损的状态。精算师协会和中国银保信负责人指出,新能源车险的赔付率受多重因素影响,并随市场环境、车险经营状况及相关风险的变化而波动。

新能源车险赔付率高企及承保亏损的主要原因有四:维修成本高、出险频率高、部分车险价格与车辆使用性质不匹配、以及部分车险价格与车辆风险水平不一致。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化、一体化程度高,局部损坏往往需要整体维修更换,维修经济性不足。同时,新能源汽车企业和动力电池企业多采用维修授权模式,维修体系相对封闭,导致零配件和维修工时价格偏高。

在出险率方面,2024年新能源汽车中营运车辆占比高于燃油车10个百分点,使用强度大;新能源车主年轻化趋势明显,35岁以下车主占比高于燃油车14个百分点,驾龄相对较短;新能源汽车提速快、噪音小,行驶过程中不易被外界察觉,增加了出险风险。

此外,新能源车在投保时存在使用性质错配问题,如兼职网约车按家用车投保、兼职营运货车按非营运货车投保,导致保费充足度不足,部分车型整体赔付率超过100%。

优化新能源车险自主定价系数

自2020年我国实施车险综合改革以来,新能源车险专属产品推出,业务迅速增长,为新能源汽车产业提供了有力保障。然而,新能源车险在发展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出险率和维修成本高、部分车型保险风险与价格不匹配、投保不畅、保费高等,引起了广泛关注。

针对这些问题,《指导意见》提出,保险业应丰富商业车险产品、优化基准费率、稳妥优化自主定价系数浮动范围等。首都经贸大学农村保险研究所副所长李文中表示,新能源车险“投保难”主要是高风险车辆难以获得保险,原因是费率浮动空间受限,保险公司无法向高风险客户收取与风险相匹配的保费;“投保贵”则是因为低风险客户认为新能源车险费率过高。

《指导意见》提出合理优化新能源商业车险自主定价系数浮动范围。目前,新能源车险自主定价系数范围为[0.65, 1.35],相比燃油车[0.5, 1.5]的范围,保险公司的调价空间受限,无法充分反映车辆真实风险水平。优化自主定价系数意味着新能源车险费率浮动空间将进一步扩大,低风险客户将支付更少保费,高风险客户则需支付更多保费,提高风险与保费的匹配度。

“车电分离”模式的探索

在创新优化新能源车险供给方面,《指导意见》还提出了研究推出“基本+变动”新能源车险组合产品及探索“车电分离”模式汽车商业车险产品。经济学家、新金融专家余丰慧认为,“基本+变动”组合产品方式与UBI车险相似,基于车辆使用情况调整保费,能更精确地反映驾驶行为和风险水平,实现更公平的保费定价。

“车电分离”模式是指将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与车身分离。随着新能源车企布局“车电分离”模式,险企也需紧跟产业动态开发新产品。李文中表示,“车电分离”模式能实现新能源车险的精准定位与定价,因为车身与电池的使用寿命和风险特征不同,分开进行产品设计与定价能更好地满足相关主体的风险保障需求。

然而,“车电分离”模式也面临风险评估复杂化和换电过程中的道德风险。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实现新能源汽车企业、电池企业和保险公司之间的数据信息共享,为风险评估和保险产品设计提供数据支持;同时,要从制度和技术上厘清交通事故责任的划分。

“车险好投保”平台助力风险分担

当前,新能源车险面临“车主喊贵、险企叫亏”的困境。为此,《指导意见》提出引导建立高赔付风险分担机制,为高赔付风险的新能源汽车提供有效保险保障。上海保交所搭建了“车险好投保”平台,旨在解决国际保险领域所称的“剩余市场”问题。

首批接入10家大中型财险公司,后续将根据财险公司申请继续增加。平台服务对象主要是在常规渠道遇到投保困难的新能源汽车客户。任何新能源车主在常规渠道投保遇到困难时,都可选择通过“车险好投保”平台投保。

探索保险车型风险分级制度

车险作为汽车产业链的重要环节,新能源车险的高赔付特征反映了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前后端的不协调。为此,《指导意见》提出推动降低维修成本、引导消费者培养良好用车习惯、推进数据跨行业共享、探索建立保险车型风险分级制度。

具体举措包括鼓励新能源汽车企业和动力电池企业通过技术开放提升维修经济性,支持其自营或授权网络向社会销售“三电系统”配件;推动新能源汽车数据跨行业合规共享;提高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结构原理的认识等。

保险车型风险分级制度是通过低速碰撞测试评估新车型的理论损失大小和维修成本,预测承保该车型可能的赔付成本,进而根据理论赔付成本的高低对不同车型进行风险等级划分。这一制度有助于车企优化车辆设计、提高维修经济性水平,同时促进险企开展新能源车险费率的差异化定价。

顺应智能驾驶趋势

智能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车型的快速迭代给车主带来了便捷体验,也对车险经营带来了挑战。《指导意见》提出统筹保险行业力量,研究智能驾驶等对车险经营的中长期影响,及早谋划转型发展。鼓励保险行业运用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技术,加快数字化、线上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提高对新能源汽车的风险识别和精算定价能力。

金融监管总局有关司局负责人指出,智能驾驶模式下,车辆驾驶风险因素更多转向技术、软件和网络安全等因素。险企应顺应智能驾驶趋势,开展系统性研究,推动产品和服务创新,强化数据积累、共享和应用,不断提高车险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文章来源:北京商报,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