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部门联合发布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
AI导读:
金融监管总局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深化改革加强监管促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旨在通过多项政策措施降低新能源车险赔付率,解决投保贵、投保难问题,并顺应智能驾驶趋势推动产品和服务创新。
1月24日,金融监管总局携手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和商务部,联合颁布了《关于深化改革加强监管促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此次《意见》聚焦于合理削减新能源汽车维修使用成本、构建高赔付风险共担机制、稳妥调整自主定价系数浮动区间、丰富商业车险产品线、优化商业车险基准费率、提升行业管理水平以及强化新能源车险监管等多个维度,推出了一系列旨在深化新能源车险供需两侧改革的政策措施。
新能源车险保费高昂与险企连续亏损问题亟待解决
自2020年我国实施车险综合改革并推出新能源车险专属产品以来,新能源车险业务迅猛增长,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然而,新能源汽车出险率和维修成本偏高、部分车型保险风险与价格不匹配、投保不畅、保费高昂以及新能源车险经营持续亏损等问题日益凸显,引发了广泛关注。金融监管总局相关负责人对此进行了深入剖析。
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保险行业承保的新能源汽车数量达到3105万辆,保费收入高达1409亿元,风险保障金额更是达到了惊人的106万亿元。然而,承保亏损却达到了57亿元,呈现出连续亏损的态势。
与此同时,新能源车主也面临着保费连年上涨的困境。根据中国银保信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保险市场分析报告》,2023年新能源车平均保费较燃油车高出约21%,其中纯电车每年保费平均高出1687元,约为燃油车全年保费的1.8倍。
北京新能源车主郭先生表示:“我花10万块买的车,现在保费就要收4000多元!”他的车险保费从2022年的3400元/年上涨至如今的4175元/年。尽管新能源车险定价与出险情况有一定关联,但多位新能源车主反映,即便车辆未出险,车险费用仍在上涨。这主要归因于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一体化程度高,维修费用昂贵。
中国银保信相关负责人指出,维修成本高昂是新能源车赔付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之一。新能源汽车智能化、一体化程度高,智能设备和配件局部损坏往往需要成套维修更换,维修经济性不足。此外,不同新能源汽车企业和动力电池企业的维修体系相对封闭,社会化程度低,零配件和维修工时价格偏高。
同时,出险率高、车险价格与车辆使用性质错配、车险价格与车辆风险不匹配等因素也加剧了新能源车险的赔付率和行业亏损。
多措并举解决投保贵、投保难问题
为从根本上降低新能源车险赔付率,进而推动保费降低,《意见》提出了一系列举措。包括丰富维修零配件供给渠道和类型、引导消费者培养良好用车习惯、探索建立保险车型风险分级制度以及开展新能源汽车安全性经济性研究等,以合力降低新能源汽车维修使用成本。
《意见》鼓励新能源汽车企业和动力电池企业通过技术开放提升动力电池的维修经济性,并支持其自营或授权网络销售“三电系统”配件。同时,探索建立保险车型风险分级制度,研究制定低速碰撞试验标准,充分利用社会化检测资源,减轻汽车企业负担。
针对高赔付风险带来的投保难问题,《意见》明确要建立高赔付风险分担机制。引导保险行业建立相关机制和平台,为高赔付风险的新能源汽车提供有效保险保障,实现愿保尽保。目前,相关平台已完成搭建。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与上海保险交易所联合发布的《关于新能源汽车领域上线运行“车险好投保”平台的公告》指出,为解决高赔付风险新能源汽车投保难问题,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支持上海保险交易所搭建“车险好投保”平台。该平台将于2025年1月25日上午10:00正式上线,首批接入10家大中型财险公司,第二批约20家财险公司将于今年2月接入。
“车险好投保”平台为高赔付风险新能源汽车提供线上化便利投保窗口,新能源车主可通过平台链接保险公司进行投保,保险公司不得拒保。个人客户可通过“车险好投保”微信服务号、支付宝生活号自助投保;法人客户可访问网页(https://nevis.shie.com.cn)进行投保。
强化数据共享,降低运行成本
中国银保信相关负责人表示,除了通过降低维修成本、优化车辆设计制造来降低新能源车险运行成本外,还可以推动建立保险行业和汽车产业数据合规共享机制。充分发挥新能源汽车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提高新能源车险定价精准性,提升保险风险管理和服务水平,使保险价格和赔付风险更加匹配,从而降低新能源车险运行成本。
这也是此次《意见》部署的重点之一。《意见》要求推进数据跨行业共享,加强新能源车险数据基础建设。同时,金融监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将建立常态化联系工作机制,指导相关单位建立数据共享机制,依法依规开展新能源汽车相关数据共享。
在定价方面,《意见》提出要对新能源商业车险自主定价系数浮动范围进行合理优化,促进新能源车险价格与风险更为匹配,提升市场经营主体的定价科学性。同时,优化商业车险基准费率,完善行业纯风险保费测算调整的常态化机制。综合考虑新车售价、续航里程、动力性能、安全配置、保险车型风险分级等因素,优化新车型车险定价标准,提升定价精准度和合理性。
前瞻布局顺应智能驾驶趋势
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中国乘用车L2级辅助驾驶及以上新车渗透率达到55.7%,其中具备领航辅助驾驶(NOA)功能的新车渗透率达到11%。预计2024年全年智能网联汽车销量将超过1700万辆,渗透率超过60%。
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车型的快速迭代,广大车主享受到了更加舒适便利的驾乘体验,但同时也给车险经营带来了较大影响。金融监管总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智能驾驶模式下,车辆驾驶风险因素从人的因素更多转向技术、软件和网络安全等因素。同时,保险事故责任也发生了变化。汽车制造商、技术服务商等参与程度可能会提升,产业链协同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为主动顺应智能驾驶趋势,财险行业需对智能驾驶等新技术应用对车辆行驶风险带来的变化开展研究。同时,积极推动产品和服务创新,强化数据积累、共享和应用。
目前,《意见》已提出推出“基本+变动”新能源车险组合产品和“车电分离”模式汽车商业车险产品。这是开展相关探索的第一步,后续财险行业还将针对智能驾驶特点及其风险变化,对保险产品保障内容、产品形态进行创新优化,提供更加贴合实际保障需求的保险产品和服务。
(文章来源:券商中国)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