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监会收紧IPO节奏,一级市场投资逻辑与退出路径生变
AI导读:
证监会阶段性收紧IPO节奏,促进投融资平衡,一级市场投资逻辑和退出路径发生变化。投资更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并购重组退出方式受重视,生物医药等行业受影响显著。
近期,证监会采取多项措施活跃资本市场并提振市场信心,其中包括阶段性收紧IPO节奏,以促进投融资两端的动态平衡。这一举措引发了一级市场VC/PE的广泛关注,投资逻辑和退出策略成为讨论的焦点。据记者了解,面对当前资本市场的动态调整,不少创投机构已明确未来的投资方向,并购重组的退出方式也日益受到重视。
围绕“关键核心技术”进行投资
深圳某VC机构负责人表示,尽管市场早有IPO收紧的传闻,但长远来看,政策仍利大于弊。未来,二级市场将主要支持“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型企业”,非关键核心的一般企业,包括传统高科技企业,将难以获得融资支持。因此,投资机构在寻找项目时必须强化“关键核心技术”的标准。
然而,尽管硬科技已成为近年来的投资主线,但真正具备竞争力的硬核技术并不多。有券商投行人士指出,部分GP为满足地方引导基金的投资要求,投资了不少所谓的“硬科技”项目,但这些项目质量参差不齐,很多缺乏核心竞争力和持续盈利能力。此外,由于资本过于集中于某些领域,导致项目估值过高,即便上市也未必能取得良好表现。阶段性收紧IPO有助于机构重新审视投资逻辑,筛选出真正有价值的企业。
对于一级市场而言,新规不仅影响了投资端,还使募资端变得更加谨慎。据记者了解,新规发布后,有近期拟投资创投基金的个人LP表示将暂缓出资,观望一段时间后再做决定。
在退出端方面,券商人士分析认为,尽管IPO收紧,但真正的科技创新领域融资仍将获得支持。目前只是阶段性收紧IPO,未来等一二级市场实现平衡后,IPO或将恢复常态化。
不过,不少机构已意识到不能仅以IPO作为主要的退出路径。有VC机构负责人表示,他们正在重新研究项目的退出工作,考虑通过并购或在一级市场上退出。
IPO收紧倒逼生物医药企业自我“造血”
IPO收紧对研发投入大、周期长、对资本依赖较大的科技行业,如生物医药行业影响尤为明显。深圳一位医药投资人表示,生物医药的投融资和上市已面临诸多挑战,收紧IPO对中后期投资退出影响较大,但对早期投资影响有限。
今年以来,生物医药在资本市场上频频遇冷。科创板上市节奏不及预期、市场传闻科创板第五套标准暂停以及医药反腐风暴等事件,都给医药产业链上下游的投资带来了影响。业内人士指出,无论是IPO阶段性收紧还是适当限制再融资,都反映了监管的一个态度:IPO不再是高管和投资机构的套现工具,再融资也不会为公司连年亏损无限制兜底。
对于生物医药企业来说,资本寒冬将倒逼其更加注重内部开源节流、砍掉非核心管线、开展外部合作,并拓展短期能带来现金流的业务以实现自我造血。对于医药投资人来说,一二级套利不再可取,投早投硬才是正道。
有医药领域投资机构负责人表示,未来5-10年内,绝大多数Biotech将通过并购重组完成升级转型,这是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
产业逻辑成并购退出新驱动力
随着IPO阶段性收紧,机构投资者再次将目光投向并购。监管也表态将大力支持并购重组发展。证监会相关负责人在答记者问中表示,并购重组是优化资源配置、激发市场活力的重要途径,并将深化并购重组市场化改革。
事实上,A股历史上曾多次出现IPO收紧或暂缓的情况,而每次出现,并购都会成为关注的焦点。但由于此前几次都出现过IPO和并购此消彼长的现象,因此业内将此称为“跷跷板现象”。然而,有专家表示,在存量时代,这种现象不太可能再次重演。
随着二级市场成熟,上市公司并购更看重整合效果而非市值管理。因此,产业逻辑如今成了并购重组的新动力。在企业存量时代,上市公司做并购以提升核心竞争力为核心诉求,寻找与自身有强协同效应的标的;并购市场更看重质量而非数量;上市公司会更多考虑双方能否完全整合到一起实现“1+1>2”的效应。
有投资机构创始合伙人表示,支持并购重组业务有助于提升上市公司质量,为一级市场创造一个好的并购环境,提供多一个退出路径。成熟的资本市场不仅需要活跃的IPO市场,也需要活跃的并购重组市场。通过并购重组来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业界期待一个成熟资本市场的逐渐形成,IPO与并购不再此消彼长,而是顺资本市场周期同频共振。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