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机票价格跳水现象解析
AI导读:
近期,春节出行旅客发现机票价格大幅降价,引发广泛关注。本文解析了机票价格跳水现象,包括航司定价策略、供求关系变化及高铁分流等因素,为旅客提供购票参考。
近期,众多计划春节出行的旅客惊讶地发现,他们预先订购的机票价格出现了显著下滑。一位网友分享,重新预订春节期间一家三口从北京飞往珠海的航班,相比半个月前的预订价格,每人平均节省了600多元。
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类似的反馈愈发频繁,引发公众好奇这是个别现象还是普遍趋势?平台整体数据或许能为我们提供更全面的视角。
据去哪儿网数据显示,近期多条航线机票价格大幅下跌,部分航线票价甚至低至百元,例如天津至上海不含税票价最低仅需145元,大同至西安199元,北京至上海213元,三亚至北京230元。去哪儿盘点的近期国内热门航线机票降价情况显示,1月26日至29日,前往海口、三亚等地的机票价格降幅最大,如1月28日上海至三亚的机票价格,同比近30天均价降幅近55%,降价金额超过500元;1月26日成都至海口降价53%,最低票价606元起;北京至三亚降价44%,最低票价764元起。
航班管家统计数据则揭示,截至1月23日,与2024年春运相同提前期的预订周期相比,2025年春运国内航线经济舱平均票价(不含税)约为882.7元,同比下降4.6%(同期值为925.4元)。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底通过航班管家查询今年春运期间的国内航线经济舱平均票价时,不含税票价尚在千元以上(1006.3元),这意味着目前整体春运票价相比一个月前已下调超过百元,显示现在购买国内经济舱机票更为划算。
近年来,旺季临近时机票价格“跳水”已成为常态。回顾2023年国庆小长假前夕,众多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吐槽提前购买的国庆机票价格上涨,而临近出行时票价却突然大幅下跌;类似情况也在2024年“五一”小长假前夕重现。
传统观念认为,机票越早预订越便宜,类似“早鸟价”。然而,通过咨询相关航司和业内人士了解到,临近起飞时下调部分航线票价,是国内航司的一种定价策略。若飞机即将起飞而客座率不高,航司可能通过降价吸引更多未计划出行的旅客,以增加收益。
若航司在一个月前放出的航线机票定价较高,但最终因未达到预期高客座率而降价揽客,提前购票的旅客可能会感到“吃亏”。
值得注意的是,疫情前,机票临近出行时“大跳水”的情况并不常见,春运期间热门航线票价基本稳定,尤其是返乡航线。但近年来,为何网上吐槽机票“跳水”的声音愈发增多?这与航司竞争加剧、供求关系变化以及高铁分流等因素密切相关。
首先,航司对传统旺季航班需求普遍预期较高,初期定价时设定较高票价。然而,随着运力增加,需求增长并未同步跟上。
这种定价策略导致部分旅游客源飞行意愿受到抑制,放弃出游计划或转向高铁。这也是旅游相关航线或反向过节航线票价容易“跳水”的重要原因:航司看到某条航线客座率不高,便会在高铁售票前后下调票价,以吸引或留住旅客。
其次,高铁对机票“跳水”的影响日益显著。近年来,随着高铁线路不断铺设,高铁对航空旅客的分流影响逐渐加大。2024年,铁路发送旅客超过43亿人次,同比2023年增长13%,同比2019年增长18%。与疫情前相比,铁路旅客运输量增长幅度明显高于民航。
在线旅游平台对既购买过飞机票也购买过火车票的交叉用户群体分析显示,约55%的旅客会受到价格影响选择交通出行方式。因此,高铁增班限制了民航快线上机票价格的提升空间。
多家国内航司市场部人士透露,2024年即使是传统旺季的暑运和国庆,票价水平也不如2023年。因为不少航线一旦提价,旅客便转向高铁。
在此情况下,旅客何时购买机票更便宜变得难以预测,给未来春节等旺季民航定价体系带来更多不确定性。吃过几次亏的旅客可能不再积极提前订票,而是观望至最后一刻,从而增加了航空公司根据客座率评估航班收益和是否执行航班的决策难度。
那么,临近起飞机票价格“跳水”,是否应全额退还差价?根据国内外航司普遍惯例,若购买机票时航司已明确退改签规则并清晰展示给旅客,则航空公司无退还差价义务。
然而,为缓解消费者对临期机票“跳水”的抱怨,近年来部分航司开始发放“无理由退票券”,部分平台则推出“买贵赔”套餐。或许,采用更多创新方法精准识别不同旅客群体需求,推出更贴合旅客需求的产品和服务,而非让旅客在机票价格上纠结,才是更长远的解决方案。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