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行业再融资市场反应冷淡
AI导读:
近期,光伏行业上市公司频繁发起大规模再融资计划,但市场反应冷淡。投资者对再融资方案用脚投票,背后原因值得深思。文章分析光伏产业发展历程、市场形势变化及未来趋势。
近期,光伏行业上市公司频繁发起大规模再融资计划,然而市场反应与前两年相比却大相径庭。相关再融资方案披露后,往往遭遇投资者的冷遇,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引人深思。
回顾光伏产业的快速发展历程,过去两三年间,在内生增长与杠杆融资的双重推动下,光伏产业与资本市场曾携手共进,度过了一段甜蜜的“蜜月期”。那时,上市公司每次提出再融资计划,总能获得超额认购,股价也随之节节攀升。这一繁荣景象背后,有着坚实的产业逻辑支撑。
从宏观层面来看,国内及全球光伏装机容量连续多年大幅增长,市场前景广阔;从微观层面来看,光伏头部厂商新建制造基地在投产当年或次年,往往迅速成为上市公司旗下盈利能力最强的项目。再融资资金投入时间短、见效快,为光伏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然而,自2022年下半年以来,市场形势发生了逆转。二级市场资金持续流出光伏板块,上市公司一旦发起再融资计划,股价往往出现下跌。这主要是因为,在经历了上一轮融资与产业投入后,追求“短平快”收益的资金发现,光伏产业边际投资收益已有所下降,甚至等不及产能淘汰出清周期的结束。
在长周期视野下,光伏行业特别是头部厂商仍能保持盈利能力,但若要达到市场期望的盈利水平,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在当前行业对产能过剩问题忧心忡忡的背景下,这种盈利增长的预期甚至需要穿越这一轮产能淘汰周期后才能得到印证。
光伏企业再融资遇冷也反映出资本市场运作有其自身逻辑。产业从业者应尊重资本市场规律,理性看待融资与市值增长的关系。此前几轮通过融资推动资产增长以换取上市公司市值和盈利增长的模式并非万能钥匙,一旦触碰临界点,就可能产生反作用。
在成熟市场中,产业与资本都应具备自律意识。在上市公司总市值回落阶段进行大规模再融资,理性的市场参与者应选择慎重对待。对于光伏产业而言,持续的增长既可能源自内生式增长,也可能依赖于杠杆扩张。资金支持无疑是不可或缺的,但面对即将到来的产能过剩问题,这种更多依赖杠杆的发展模式是否还适用?当资金投入的边际收益率发生变化时,企业是否应重回内生增长通道,着力提升自身经营管理能力、做强内功?这些问题都值得深思。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