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六部门联合印发中长期资金入市方案,包括商业保险资金、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等,将每年新增保费的30%用于投资A股。文章探讨了中长期资金入市的作用、考核周期要求、所需市场生态及给A股市场带来的变化。

央视网消息:近日,我国六部门联合印发了中长期资金入市方案,并于次日由国新办详细阐述了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相关内容。此次推动入市的中长期资金涵盖了商业保险资金、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企(职)业年金基金以及公募基金等多个领域,这些资金与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随着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正式落地,其将发挥怎样的作用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在《新闻1+1》节目中,我们连线了华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一梅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共同探讨这一话题。

李一梅总经理指出,保险资金作为长线资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稳定且偿付周期长的特性,在投资领域具有重要地位。然而,尽管目前保险公司投资权益的上限可达25%,但在32万亿的保险资金中,仅有3.2万亿,即约10%的资金投资于权益市场,这一比例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此次政策要求每年新增保费的30%用于投资A股,对于提高保险资金入市的积极性和比例具有重大意义。

针对中长期资金的考核周期问题,李一梅表示,考核周期的长短是决定资金是否为中长期资金的关键因素。若以一年为视角看待投资,则可能导致投资交易短视化。而将考核周期拉长至三到五年,则能以更长的视角和周期看待资产配置和投资决策,这不仅有助于获得长期收益,还能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促进与上市公司之间的良性互动。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则从市场生态的角度阐述了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所需的条件。他认为,首先需要有优质的资产作为支撑,即上市公司的质量、投资价值应稳步提升。过去一年中,中国资本市场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如市值管理指引、鼓励分红和回购等,使得A股上市公司的质量、投资价值和可投资性得到了显著提升,这为长期资金入市提供了重要前提。

其次,刘俏院长强调,需要不断创新并推出适合中长期投资的产品和工具,如各类指数基金等。同时,允许机构参与到企业定增工作中,充分利用央行推出的互换便利和股票回购增持等再贷款政策举措,以吸引更多的中长期资金发挥更大作用。

对于中长期资金入市将给A股市场带来的变化,刘俏院长表示,短期内将增加市场流动性。从体量规模上看,未来几年内,每年可能增加几千亿的资金规模和流动性。更重要的是,中长期资金入市将改变中国资本市场投资者的结构,使其逐渐由个人投资者主导转变为机构引领,这将有助于提升中国资本市场的内在稳定性、定价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同时也将为投资者带来更多的投资回报,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

(图片来源于网络,文章来源: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