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上海正式发布新一轮人民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围绕经济发展、民生保障等七大领域制定具体措施,强调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打造人民城市建设样板,杨浦区等区域积极行动,推动产业发展和城市更新。

近日,上海市正式发布了《关于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努力开创人民城市建设新局面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标志着上海新一轮人民城市建设行动计划的正式启动。

该方案在深入总结上一轮人民城市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全面融入并践行人民城市理念,进一步聚焦民生福祉,围绕经济发展、民生保障、文化软实力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绿色转型以及社会治理等七大核心领域,制定了具体且详细的实施措施。

与第一轮方案相比,新方案不仅继承了以往的成功经验,还融入了近年来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理念和新治理方法。据上海市住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如“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等新要求,以及“多格合一”、“三所联动”等基层治理创新举措,都是近年来提出的,旨在通过突出重点、以点带面,推动相关部门持续扩展和优化工作。

方案特别关注安居乐业,提出了一系列新亮点,特别是在住房方面,针对市民普遍关注的居住条件问题,设定了明确的新目标:到2027年,将全面完成小梁薄板房屋改造,基本完成城中村整体改造类项目签约,并建设不少于9万张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床位,以有效解决租房贵、租房远等难题。

此外,方案还涵盖了高质量发展、民生改善、文化软实力提升、精细化管理、绿色转型以及城市治理等六大方面。在城市治理方面,上海将继续深化精细化治理,开展“马路拉链”、道路不平整等专项整治行动,以提升城市环境和居民生活质量。

以普陀区为例,该区近年来积极汇集房管、规划、建管、属地街镇等多部门力量,加快推进旧住房成套改造工作。数据显示,2024年普陀区已实施了2.7万平方米的旧住房成套改造,使近千户居民实现了高品质宜居生活。

同时,上海还将继续推进城市治理数字化进程,深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改革,加快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系统的优化升级。通过加强数据共享开放和流通使用,提升城市治理效能。

为深化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方案还强调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重要性,探索新就业群体党建的有效途径,并推进网格管理向网络治理跃升。同时,拓宽人民群众参与渠道,健全人民建议征集机制,常态化开展“四百”大走访等活动,以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

在建设人民城市的过程中,上海各区都在积极打造人民城市建设“样板”。以杨浦区为例,杨浦滨江正经历着蓬勃的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浪潮。一批互联网与数字经济企业的总部大楼与央企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预计滨江创智中心等项目将于2026年前竣工并投入使用。到2025年,将有超过30家在线新经济头部企业和3000家创新型企业在此聚集,形成超过3000亿元的产业规模。

上海致能工业电子有限公司作为重大产业项目于2021年落户杨浦滨江。公司副总裁吴春城表示,周边环境的改善成为吸引高端人才的重要因素,公司希望从中国工业的发源地出发,发展成为行业龙头企业。

杨浦滨江集团副总经理韩亚芳指出,杨树浦正在转变为“杨数浦”,未来几年将汇聚20多万名年轻、有活力的创新创业人才。同时,通过举办重磅赛事、国际大展等活动,推动文商旅体娱融合发展,增强滨江的活力与魅力。

近年来,随着国家创新型城区、上海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等建设的推进,杨浦区的创新要素集聚持续强化,创新生态不断向好。毗邻五角场的大创智创新发展示范园区作为杨浦的智力、活力、创力“枢纽”,已孕育了4500多家创新创业企业,总营收超过3000亿元。

目前,杨浦区数字经济企业总数超过7000家,广泛分布在工业设计、云原生、工业互联网、金融科技等领域。其中,以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为代表的数字经济连续五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23年营收达2600亿元,增幅达18.7%。

普陀区也在积极探索城市更新的新模式。该区对商务楼宇进行了全面调查评估,并对重点楼宇实施分级分类评价,制定了楼宇更新项目清单和实施计划。通过业态升级、功能调整、立面改造和完善公共配套设施等多种方式,推动楼宇的更新升级。

例如,真如境商办楼宇自竣工以来,五座办公楼的平均招商率已超过50%。上海市数字广告园区位于真如境内的中海中心C座,该园区的建立吸引了众多企业关注。元隆雅图上海公司总经理林庆霖表示,在选址过程中,公司考察了多个办公楼宇,但最终选择真如境的主要原因是看中了数字广告园区所在地的产业生态。

此外,普陀区在探索城市更新方面还采取了“就地转型”的创新模式。普洛斯桃浦智慧冷链产业园作为普陀区在2024年上海市重大工程计划项目中唯一上榜的项目,是桃浦地区传统物流园区“就地转型”的首个成功案例。该项目旨在打造地标性智慧、科技、绿色、零碳园区,通过引入冷链投资中心、供应链服务中心、电商中心和生态服务中心四大业态,强化食品冷链、生命健康、时尚三大产业效能,推动传统物流园区的转型升级。

该项目还注重绿色低碳发展,通过采用一系列净零碳建筑技术措施、应用绿色能源技术和建设海绵城市等配套手段,降低建筑碳排放,提升园区绿色低碳表现,助力实现绿色标杆园区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