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沪市公司积极响应证监会市值管理指引,加速推进市值管理战略,通过高分红、业绩增长及高质量并购重组等方式,释放出强劲的发展信号。沪市公司已实现有分红能力公司分红全覆盖,业绩预喜公司数量超200家,并购重组市场活跃度显著提升。

自证监会正式颁布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指引后,沪市公司积极响应,围绕价值创造、价值传递、价值分享三大核心,加速推进市值管理战略,近期频传佳绩,包括业绩预喜公告频发、春节前慷慨分红、以及一系列高质量并购案例,释放出强劲的发展信号,预示着市场向好的趋势。

“高分红、高回报”成为沪市新风尚

近年来,沪市公司愈发重视投资者回报,致力于提升公司价值,强化市值管理。分红政策方面,沪市公司展现出积极变化,打破了“铁公鸡”现象,即上市公司不分红或少分红,转向通过稳定分红回馈投资者,减轻对股价波动的过度依赖,有效遏制了市场操纵、内幕交易等“伪市值管理”行为,为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证监会与上交所适时出台多项制度,加强对有能力但不愿分红公司的监管,如实施“分红不达标即ST”制度,精准打击长期不分红或分红比例低的公司,限制其控股股东、实控人在二级市场的减持行为。

在监管政策的引导与规范下,2023年沪市实现了有分红能力公司分红全覆盖的历史性突破,全年分红总额高达1.74万亿元,2024年中期分红亦超过5800亿元,均刷新历史纪录。“高分红、高回报”已成为沪市公司的鲜明标签,众多公司更是推行一年多次分红及春节前分红等创新举措。

记者观察发现,成熟期、经营效率高的公司分红更为慷慨。以上市时间超过8年为成熟期标准,小于8年为成长期划分,2024年沪市成熟期公司分红金额高达4300亿元,同比增长318%;成长期公司分红金额亦达到1500亿元,同比增长46%。以山西汾酒为例,公司于2025年1月20日宣布2024年中期权益分派方案,每股派发现金红利2.46元,总计派发30.01亿元。山西汾酒持续提升投资者回报,连续三年年度分红比例超40%,此前已于2024年7月5日发放2023年年度现金红利,每股派发4.37元,总计53.31亿元。

沪市超200家公司业绩预喜

据统计,截至1月23日17时,沪市已有229家公司发布了业绩预喜公告。众多公司指出,市场开拓、销量增长、毛利提升是推动业绩增长的关键因素。这些公司聚焦主业,通过提升经营质量,为投资者提供更为稳健、可持续的投资价值。

宇通客车于1月21日发布业绩预增公告,预计2024年归母净利润将达到38.2亿元至42.7亿元,同比增长110%至135%。随着中国客车产品竞争力的增强,客车行业出口销量持续攀升,宇通客车出口销量大幅增长。同时,国内市场正从复苏迈向繁荣发展,旅游客运需求持续增长。新能源公交“以旧换新”政策的实施,进一步推动了公交客运需求的快速恢复。

拓普集团自愿披露业绩预增公告,预计2024年度实现净利润28.55亿元至31.55亿元,同比增长32.73%至46.68%。公司汽车电子业务实现快速增长,增幅高达906%,经营绩效持续增长。

此外,白云机场预计2024年度实现归母净利润8.32亿元至10.17亿元,同比增长88.39%至130.25%。公司表示,业绩增长主要得益于航空市场需求的逐步恢复,生产经营数据较上年同期大幅增长,带动了航空性业务收入和非航空性业务收入的双重增长。

并购重组市场活跃度显著提升

随着“并购六条”、“科创板八条”等政策的落地,优质资产注入上市公司的渠道进一步拓宽。沪市公司通过高质量产业并购,优化资产结构,布局新业务,提升核心竞争力。自三季度以来,并购重组市场活跃度明显提升,市场逐渐从观望转向实际行动。已有43家沪市公司首次披露并购重组方案(含发股类),交易金额合计约百亿元,整体进展有序。

中国船舶拟通过换股吸收合并中国重工,实现中船集团下属整船总装资产的整合,旨在解决同业竞争问题,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全球领先造船企业。此次重组完成后,存续公司将成为全球最大的造船企业。

多家券商通过并购重组强化业务协同,提升市场竞争力。如国泰君安换股吸收合并海通证券,这是中国资本市场史上规模最大的A+H双边市场吸收合并案例,也是上市券商A+H最大的整合案例。此次合并有利于整合优势资源,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及影响力,具有深远战略意义。

中国动力拟通过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及支付现金的方式,向中船工业集团购买其持有的中船柴油机有限公司少数股权。此次收购将进一步增强中国动力在柴油机业务领域的竞争力,促进业务高效决策,补齐产业链在研发、营销及售后等方面的短板,推动柴油机业务的高质量发展。

据上交所消息,截至目前,已有83家沪市公司制定了市值管理制度,表示将结合公司主业盈利及现金流改善情况,加速完善市值管理体系,合理运用市值管理工具,提升企业市场价值与治理效能。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多数公司估值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其中,央企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方面发挥了表率作用。但与其战略地位相比,央企整体估值仍处于较低水平。沪市央企公司资产占沪市总资产的71%,利润贡献达到66%,但市值仅占46%,央企价值有待资本市场进一步发掘。市场人士认为,在市值管理指引等政策的引导下,未来央国企有望持续提升分红比例,改善股东回报,或通过并购重组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这些举措对估值修复将产生显著推动作用。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