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长期资金入市方案出炉,险资将领衔增量资金
AI导读:
中长期资金入市实施方案正式出炉,从提升实际投资比例、延长考核周期、形成落实增量政策合力三方面作出安排。险资将领衔增量资金,公募基金和养老金也展现出巨大潜力。此举有望打通中长期资金入市的堵点,重构A股生态,助力资本市场实现稳健持久的可持续发展。但多家机构也提醒投资者注意政策落地进度和效果可能不及预期的风险。
近日,备受瞩目的中长期资金入市实施方案正式出炉,此举向资本市场释放了强烈的积极信号,预示着市场将迎来更为稳健的资金支持和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1月22日,我国六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次日,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在新闻发布会上详细阐述了该《方案》的三大核心安排:首先,旨在提升实际投资比例,通过优化投资策略,引导更多资金进入市场;其次,延长考核周期,全面推行三年以上长周期考核机制,大幅减少国有商业保险公司当年度的经营指标考核权重,并明确了全国社保基金五年以上长周期的考核安排;最后,形成落实增量政策的合力,加强各部门间的沟通与协作,确保政策的有效执行与跟踪评估。
在提升实际投资比例方面,《方案》提出了具体目标:公募基金持有A股流通市值在未来三年内每年至少增长10%,并鼓励大型国有保险公司从2025年起,每年将新增保费的30%用于投资A股市场。这一规划为中长期增量资金入市描绘了清晰的路线图。
券商积极预测增量资金规模,险资成“领头羊”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中长期资金的主要来源包括保险资金、社保基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企(职)业年金以及权益类基金等五大方面。其中,险资被普遍认为是2025年资本市场的主要增量资金来源。
吴清透露,第二批保险资金的长期股票投资试点将于2025年上半年落实到位,规模预计不低于1000亿元,并有望在未来逐步扩大。
多家券商对增量资金规模进行了预测。中信证券非银团队指出,截至2024年11月底,险资投资资产余额已达31万亿元,同比增长超过两位数,其中权益资产占比为21%。德邦证券分析师翟堃则根据测算,假设权益投资每提升1%,将带来3215亿元的增量资金。方正证券非银团队和开源证券非银团队也分别进行了测算,预测未来三年内险资投资股票及基金的余额将大幅增长。
此外,公募基金和养老金方面也展现出巨大潜力。开源证券非银团队预测,2024年末公募基金持有股票总市值为5.9万亿元,若每年增长10%,则对应0.59万亿元的增量资金。而养老金权益投资占比的提升也将为市场带来可观的增量资金。
打通堵点,重构A股生态
中长期资金入市实施方案的落地,引发了券商及公募机构的广泛讨论。中金公司研究部国内首席策略分析师李求索认为,该制度的实施有望打通中长期资金入市的堵点,进一步促进资金入市,推动资本市场平稳运行和金融产品创新。
中泰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徐驰指出,中长期资金具有稳定的资金来源、明确的投资框架和较长的投资久期,能够改善市场投资者结构、稳定市场估值中枢。他还强调,优化机构考核、拉长考核周期能够鼓励机构加大对优质上市公司的投资力度,提高投资“容错率”。
百嘉基金也指出,实施长周期考核有助于减少或降低基金投资过程中追求短期弹性收益的风格漂移,降低基金收益波动性,提升持有人获得感。同时,加强权益类基金规模和占比也有助于提升投资者获得感。
华福证券策略分析师任志强、朱斌认为,此次《方案》的出台将有利于重构A股生态,建立起更加稳健可靠的A股资金池,进一步平抑市场波动,引领市场投资方向,助力A股实现稳健持久的可持续发展。
然而,多家机构也提醒投资者注意风险。中信建投证券分析师赵然指出,虽然一系列旨在稳定市场、促进行业发展的政策相继出台,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多种复杂因素的存在,政策落地进度可能会缓慢,效果也可能不及预期。这可能会导致资本市场波动增加,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加大。
(文章来源:新京报,图片来源:网络)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