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本周内,23家上市银行将全部完成2024年度中期分红派发,六大国有银行合计派息高达2048.23亿元。专家指出,一年多次分红旨在稳定上市企业市值,提升股票市场声誉,增强投资者信心。未来,在监管支持且不发生危机的前提下,银行分红逻辑不会受损。

本周内,23家上市银行将全部完成2024年度中期分红派发!

《国际金融报》记者观察到,随着春节的临近,这23家上市银行的中期分红将于节前悉数到账。其中,六大国有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和邮储银行,合计派息金额高达2048.23亿元。此外,上海银行、苏州银行等机构也已对外释放出2025年稳定分红的积极信号。

业内专家分析指出,上市公司一年多次分红的主要目的在于稳固市值、提升股市声誉,进而增强投资者的信心。展望未来,在监管层持续支持银行资本补充渠道畅通且未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前提下,银行分红的逻辑基础将得以保持。

节前分红盛宴

本春节前最后一周,23家A股上市银行将全部完成2024年中期分红派发。

据统计,截至1月23日,在宣布进行2024年中期分红的23家A股上市银行中,21家已完成派息工作。1月24日,交通银行与兰州银行将紧随其后,完成中期分红派发。同日,重庆银行也将发放2024年第三季度现金红利,总额约为5.77亿元。

《国际金融报》记者经统计发现,此次23家上市银行的中期分红计划派发总额将超过2500亿元。其中,六大国有银行的派发计划尤为引人注目,均超过百亿元大关,具体为工商银行511.09亿元、建设银行492.52亿元、中国银行355.62亿元、农业银行407.38亿元、交通银行135.16亿元和邮储银行146.46亿元,六家银行合计派息高达2048.23亿元。

新“国九条”中明确指出,要强化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监管,增强分红的稳定性、持续性和可预期性,推动一年多次分红、预分红以及春节前分红等实践。记者注意到,多家调研机构已对银行2025年的分红计划表示出浓厚兴趣。对此,多家银行纷纷表态将维持稳定的分红政策。

上海银行表示,该行于2024年度首次实施中期分红,分红金额占半年度合并报表归属于母公司普通股股东净利润的30.67%,并承诺未来将保持分红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持续增强投资者的获得感。

苏州银行则指出,该行近三年来现金分红比例逐年攀升。2024年度的利润分配总额及现金分红比例将依据最新的经营状况确定,力争为股东提供积极且可持续的投资回报,不断提升投资者的满意度。

1月23日收盘时,A股银行板块全线飘红,42只股票全部上涨,板块整体涨幅为2.43%。个股方面,光大银行以6.03%的涨幅领涨全板块,苏农银行、邮储银行、工商银行等8家银行的涨幅也超过了3%。

分红逻辑稳固前行

1月22日,中央金融办、中国证监会、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六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再次强调要“优化资本市场投资生态,引导上市公司加大股份回购力度,并落实一年多次分红政策”。

岁末年初之际,我们坚决贯彻新‘国九条’关于一年多次分红和春节前分红的部署要求。今年已有众多企业实施了多次分红,春节前分红的企业数量同样众多。我们积极引导并推动有条件的上市公司在春节期间为投资者发放‘红包’。去年盈利的上市公司中,九成已进行了分红。预计在今年春节前的两个月内,即去年12月和今年1月,将有超过310家公司实施春节前分红,分红金额预计将达到3400多亿元,公司数量和分红金额分别是去年同期的9倍和7.6倍。”1月23日上午,证监会主席吴清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介绍道。

强调多分红和一年多次分红的主要目的,在于稳定上市企业的市值、提升股票市场的声誉,进而提振投资者的信心。”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教授李楠直言道,“商业银行的经营特点是利润稳定,其利润增长率一般不会高于市场收益率。因此,银行留存盈利的投资收益往往难以超出市场收益,这使得银行分红成为一种合乎经济规律的选择。”

李楠进一步分析指出,由于银行的资产规模庞大、利润稳定且市值稳固,投机炒作者难以对银行股价产生实质性影响。因此,银行股的价值管理更应侧重于稳定市值。这不仅是股票市场投资者基于银行商业模式的合理预期,也是银行为满足资本充足率要求所必需的,因为银行的核心经济资本与其股价紧密相连。

那么,未来银行稳定分红的预期能否长期保持呢?

东北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戚星认为,在满足资本充足率的前提下,银行可以通过持续发债来补充资本,并不断进行分红。这本质上是股东和债权人之间的风险共担(转移),其可行性基于银行的存款特许经营权和监管规则。只要监管层持续支持银行资本补充渠道的畅通,且未发生系统性风险,这一逻辑基础就不会受到损害。目前,政策支持银行补充资本,且资本性债券的发行成本持续下降,为银行补充资本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自2024年以来,银行股表现抢眼。尽管其估值已在一定程度上经历了重估,但目前股息率仍具有吸引力。在资产收益率中枢下行的宏观条件下,我们仍认为高股息的逻辑将持续发挥作用,推动银行股实现超额收益。”戚星最后总结道。

(文章来源:国际金融报)

相关图片描述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