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近日,关于银行理财资金参与资本市场的政策表述出现新调整,中国证监会等部门详细解读了《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方案优化了银行理财参与权益投资的方式,多家理财公司表示将加大权益投资力度,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

近日,关于银行理财资金参与资本市场的政策表述出现了新调整。1月23日,在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办的发布会上,中国证监会等多个部门对日前公布的《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进行了详细解读。值得注意的是,针对中长期资金投资机构中的银行理财,《方案》中的表述较以往有所变化,同时优化了银行理财参与权益投资的方式和途径。

根据《方案》,银行理财资金可作为战略投资者参与上市公司的定向增发,这意味着理财资金参与资本市场的规模和深度有望得到进一步提升。近期,多家理财公司已明确表示将加大权益投资力度,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加强权益能力建设、提升资本市场业务参与度、完善含权产品线、拓展销售渠道和客户群体,已成为这些理财公司今年的主要工作方向。

措辞微妙变化,实施方案更具可操作性

券商中国记者观察到,与2024年9月发布的《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相比,此次发布的《方案》在银行理财资金入市方面的表述出现了一些微妙变化。《方案》在统领性表述中,将商业保险资金、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企(职)业年金基金、公募基金等列为中长期资金的主要来源,而银行理财则被归入“等”字所涵盖的机构中,位列五类主要中长期资金之后。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银行理财资金入市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有所降低。在《方案》关于“优化资本市场投资生态”的表述中,明确提到允许公募基金、商业保险资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企(职)业年金基金、银行理财等作为战略投资者参与上市公司定增。在参与新股申购、上市公司定增、举牌认定标准方面,银行理财、保险资管与公募基金将享受同等政策待遇。

某理财公司权益投资部门负责人向券商中国记者解读了这一微妙变化,认为《方案》更具实操性,是充分调研后得出的更贴合银行理财资金目前性质的方式。他表示,监管一直在鼓励银行理财资金入市,但受银行理财的负债端属性和客户偏好影响,理财资金难以迅速提高权益占比,尤其是直投股票的占比。而参与定增则相对可行,该理财公司此前已以战略投资者身份参与过REITs,未来将积极探索参与定增。

理财配置权益占比仍低,堵点何在?

无论是从产品端还是资产端来看,银行理财配置权益的占比都相对较低。根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4)》(以下简称《2024银行理财年报》),截至去年末,权益类产品的存续规模仅为0.06万亿元,占比仅为0.2%。理财产品资产投向权益类资产的余额也仅为0.83万亿元,占比为2.58%。

此外,理财产品进一步向中低风险集中。2024年末,一级(低风险)、二级(中低风险)理财产品规模占比分别高达29%和67%,而三级(中风险)、四级(中高风险)、五级(高风险)理财产品的规模占比总和仅为4.3%。这不仅与银行理财客户的风险偏好整体较低有关,也与目前一些机制性的堵点存在有关。

中信建投证券分析师马鲲鹏团队此前研报指出,理财公司发展权益投资存在两方面的主要约束:一是客户对净值波动更大的权益类产品接受度较低;二是理财公司对权益投资的经验和能力均处于培育阶段,尚未做好大规模发展权益投资的准备。此外,银行理财资金入市还存在诸多堵点,如首次购买股票型R4(中高风险)、R5(高风险)产品需到柜台面签,以及银行理财尚未获准在互联网平台及券商平台销售等。

为了适度提高权益仓位、优化含权产品布局,招银理财等理财公司正积极探索多个方向。招银理财总裁钟文岳表示,未来3到5年内,银行理财产品将由风险等级较低的R1、R2产品转向风险中等的R3产品。他认为,无论是理财公司的自身能力还是市场接受度与大众认可度而言,理财产品升级都需要一个平缓过渡的过程。

理财公司有望加码权益投资

自2024年以来,监管多次鼓励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推动资本市场生态建设。银行理财公司也积极响应,重视权益市场投资,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多家理财公司已明确表示将加强权益能力建设、积极参与资本市场,并拓展销售渠道和客户群体。

例如,招银理财发文称,《方案》对理财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理财行业应通过加强权益能力建设、积极参与资本市场等方式,更好地应对市场变化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平安理财首席权益投资官熊珣也表示,该理财公司在权益方面一直在做大力度的投入和长期建设,现已形成转债主题、红利主题、价值主题、宽基指数、黄金、全球配置等多个体系。此外,宁银理财、贝莱德建信理财、高盛工银理财等多家理财公司也在积极加强权益投资能力建设,优化产品设计与服务。

工银理财总裁高向阳在全球财富管理论坛上也表示,该公司持续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中长期限产品占比,并从战略高度重视国内权益市场的投资机遇。他呼吁银行理财逐步向中长期限产品引流,克服资金短期化难题,提升行业韧性和发展质量。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网,部分数据来源于《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4)》及相关机构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