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特殊再融资债发行规模已超万亿,主要用于偿还拖欠款、非标和城投债券。文章分析了其对财政金融和金融市场的影响,以及银行支持地方债化解的工作情况。

  特殊再融资债的发行浪潮仍在持续。10月24日,山西、河南、四川三省份相继披露发债材料,至此,全国已有27个地方发布了或即将发布特殊再融资债券,总规模已突破万亿大关,达到了10126亿元。其中,内蒙古和云南两省的发行额度更是超过了千亿大关。

  再融资债券作为地方政府债券的一种,其主要功能是偿还到期的地方政府债券本金。然而,自2020年12月起,部分再融资债券的用途变得模糊,仅表述为“用于偿还存量债务”,这类债券被称为特殊再融资债券,其实际用途多为置换隐性债务。

  特殊再融资债券进一步细分为两类:一类是针对建制县区隐性债务风险化解试点的特殊再融资债券,发行于2020年12月至2021年9月,总规模达到6128亿元;另一类则是奖励给债务管控良好的地区,2021年10月至2022年末,北京、上海、广东三省合计发行了5042亿元该类债券,成功置换隐性债务,助力三省实现隐性债务清零。

  据记者了解,新一轮特殊再融资债券的主要用途是偿还拖欠款、纳入隐性债务的非标和城投债券。从财政金融角度看,特殊再融资专项债的发行并不影响财政赤字,因为它们被纳入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或一般公共预算管理,且额度来源于已纳入财政赤字的结存限额。

  对于金融市场而言,特殊再融资债作为存量债务置换,不会造成持续的资金冲击。随着前期发行的再融资债逐步进入偿还期,资金将从国库调出,形成流动性投放,从而减缓再融资债对资金市场的冲击。此外,特殊再融资债券的发行将增加政府债券规模,若资金全额用于偿还人民币贷款、企业债券等社融分项,则对社融无影响;若用于偿还拖欠款,则将支撑社融增长。当前,特殊再融资债主要用于偿还拖欠款,因此对社融具有支撑作用。

  10月24日当周,部分地区的特殊再融资债券资金已拨付至企业,用于偿还拖欠款。这一举措有助于资金从国库回流,缓解市场流动性紧张局面。

  在发行方面,特殊再融资债呈现出“发行火爆与高认购并存”的特点。这主要是因为特殊再融资债超预期放量导致市场承压,而在贷款利率下降的背景下,银行对地方债的配置需求依然旺盛。在“发行火爆”的情况下,地方债的性价比更高。因此,临近年底,金融机构在额度有限的情况下,更倾向于采取“打酱油式”投标策略,即挂个高标位等待机会。

  “全场倍数比较高,里面很多是酱油标。大家需要投标,但不一定要中,就挂个高标位等待机会。另外,现在也在尝试‘赌发行火爆’的策略,挂个高标位,万一没发行火爆就不要了,发行火爆的话就赚到了。”北京地区某保险资管固收研究员坦言。

  除了特殊再融资债外,近期金融系统尤其是银行也在积极支持地方债化解工作。银行参与地方债化解的方式主要包括贷款展期降息和债务置换两种。自2019年以来,金融机构就通过展期置换等方式缓释隐性债务风险,但存在诸多限制。新一轮展期置换则呈现出范围拓展、国有大行参与、置换形式变化等新特点。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