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运科技创新:智能潮汐机器人与高速充电设施引领交通新风尚
AI导读:
春运期间,浙江省宁波陆埠收费站引入智能潮汐机器人,有效缓解拥堵。同时,全国各地交通部门利用科技创新提升服务水平,包括高速公路充电设施升级、无人机应用等,确保春运顺利进行。
今年春运期间,浙江省宁波陆埠收费站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员工”——“智能潮汐机器人”。这些创新性的机器人由环保的太阳能供电,收费员仅需简单按键操作,即可指挥机器人迅速移动,整个过程仅需2分钟便能完成车道的有效切换。这一智能化举措,在收费站进出口流量不均衡的情况下,发挥了巨大作用。
具体而言,当收费站进口车流量显著超过出口时,“智能潮汐机器人”能够自动或手动调整至出口侧,将原本的3条进口车道灵活扩展为4条,从而极大缓解了早晚高峰时段的拥堵现象。据统计,自“智能潮汐机器人”投入使用以来,陆埠收费站在早晚高峰时段的拥堵时间显著缩短1—2小时,通行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
在春运这一交通高峰时段,交通运输部积极响应,聚焦交通运输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坚持创新驱动战略,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全面赋能交通领域的发展,确保春运工作的顺利进行。各地交通部门加强了对春运大客流的动态研判和运行监测,通过信息互通、票务互联、服务衔接等手段,强化了综合协同和统筹调度能力,持续提升综合运输服务水平。
针对高速公路拥堵、新能源车辆充电难题以及琼州海峡客滚运输等痛点问题,交通运输部注重以科技创新提升服务保障水平。例如,在国家高速公路网主通道和主要国省干线上,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提升监测能力,实时调度易拥堵路段和收费站;同时,实时监测服务区充电桩状态,并在多平台进行动态发布,甚至在服务区部署了移动充电机器人,实现了从“人找桩”到“桩找人”的便捷转变。琼州海峡则首次应用了无人机进行车流态势感知,合理调配运力,实现了供需的精准匹配。
据交通运输部监测数据显示,全国高速公路车流量中新能源车占比已接近20%。为应对春运期间新能源车主的“补能焦虑”,交通运输部门加快了超快充、大功率设施的应用步伐,全国高速公路服务区已广泛应用120kW以上的快充设施。特别是在浙江、江苏、广东等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大的省份,更是建设了600-800kW的超充电站,让充电速度达到了“一秒一公里”的惊人水平。
在黑龙江地区,依托先进的视频云技术,对收费公路进行了24小时不间断的电子巡查,实时掌握道路车流量、车速、路面状况等关键信息,及时发现并预警异常情况。同时,建设了高速巡养、应急救援、护航服务的3张无人机创新应用网,利用AI分析技术对重点场景节点进行悬停侦查。在应急事件发生时,无人机可通过喊话功能维持现场秩序、疏导交通,并在远端分发补给,夜间则提供高空持续照明和警示,快速打通交通堵点。在暴雪等极端天气下,更是启动了“压速带车”“空地伴飞”模式,确保车辆安全通行。
四川省则开发了蜀道新能源充换电运营管理平台,实现了对全省高速公路服务区81%充电桩的实时监控。通过AI图像识别技术,实时监测充电繁忙情况和故障、隐患情况,显著提高了综合调度水平和故障排除效率。此外,四川、湖南、新疆等省区还将移动充电机器人引入服务区,在充电繁忙的服务区增加了灵活充电服务,进一步推动了从“人找桩”到“桩找人”的转变。
(文章来源:人民网)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