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近期,多地文旅活动相继“出圈”,背后离不开金融的精准滴灌。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措施促进文旅消费增长,上海人大代表张为忠建议增强文旅消费产品差异化供给能力。文旅消费需求持续旺盛,金融如何支持文旅产业发展成为热议话题。

  赏冰戏雪、冬泳冬捕……近期,国内多地文旅活动相继“出圈”,这些活动的成功举办背后,离不开金融“活水”的精准滴灌与有力支持。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该措施涵盖了六大方面共18项具体举措,旨在通过多元化的政策支持和市场优化手段,进一步促进文化旅游消费的增长,推动文旅产业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

  在2025年上海两会期间,上海市人大代表、浦发银行党委书记兼董事长张为忠提出了增强文旅消费产品差异化供给能力的建议。他强调,应加强具有上海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供给,打造体现上海特色的IP类文艺文旅文创产品,实现“旅游”与“消费”的相互促进和共同升级。

  文旅消费需求持续旺盛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列为2025年九大重点任务之首,这进一步凸显了扩大内需在当前经济工作中的战略地位。

  上海经邑产业数智研究院副院长沈佳庆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促消费已成为2025年各级政府的重点工作之一。其中,强化消费供给侧改革、积极推进商旅文体融合发展是提升消费活力的关键举措。

  根据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和立信数据研究院联合发布的《2024年四季度中国消费者消费意愿调查报告》显示,2024年四季度中国消费者消费意愿指数为119.3,高于景气临界值100,这表明居民消费意愿整体上处于景气区间。未来半年内,旅游、教育培训以及休闲健身产品或服务等消费需求预计将保持强劲态势。

  沈佳庆分析指出,文旅市场在扩大消费方面具有显著优势。首先,文旅消费以服务消费为主,能够有效改善整体消费结构,并对冲线上消费对实体商业的冲击。其次,文旅消费具有强大的带动性,能够拉动其他各类消费形式,产生显著的乘数效应。此外,随着创新业态的不断涌现,文旅消费中的科技应用场景也日益丰富,如低空经济、虚拟现实等技术已在文旅领域得到成功应用。

  值得注意的是,多家银行已纷纷推出“金融+文旅”相关举措。例如,2024年热门游戏《黑神话:悟空》的火爆带动了山西文旅产业的发展,山西农商银行在此背景下持续加大对县域文旅产业的金融支持,推动金融助企惠民与文旅深度融合。

  在“金融+文旅”方面,张为忠建议加强消费工作的协同性,重点加强各领域的政策协调和执行联动。同时,建立健全刺激消费相关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及成效转化的监测评估机制,增强文旅消费产品的差异化供给能力。此外,还应鼓励更多金融机构积极参与消费刺激政策的实施落地,将金融机构的网点和线上平台纳入消费券投放范围,以更方便居民申领使用。对于新市民、青年市民等消费潜力较大的群体,应给予一定的消费信贷财政贴息。

  金融支持文旅企业融资力度加大

  关于金融如何更好地支持文旅产业发展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甘肃文旅集团党委书记兼董事长石培文在提案中指出,金融服务对文旅资源的开发、产业布局及产品研发具有重要支撑作用。文旅产业作为绿色产业、朝阳产业和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金融业务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和广阔市场,推动了金融的繁荣与发展。

  然而,由于文旅项目资金需求大、周期长、见效慢,且受季节性、市场不确定性影响大,文旅企业多为轻资产的中小微型企业,抵押担保能力不足。加之无形资产评估体系不完善,导致金融机构对文旅项目投资信心不足。因此,文旅项目普遍面临融资难、成本高、周期长等问题,金融服务对文旅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

  针对上述问题,石培文建议金融主管部门和监管机构采取以下措施支持文旅产业发展:一是出台金融新政策,设立文旅产业投资基金、贷款风险补偿基金等,扩大文旅中长期贷款规模,降低贷款利率和融资门槛,简化审批流程,为重大文旅项目和重点文旅企业提供绿色融资通道,培育文旅产业活力。二是优化金融新环境,增强金融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处理好服务实体经济与防控金融风险的关系,合理设置政策过渡期,防止因政策调整影响已审批贷款发放和文旅项目正常推进。三是用好金融新杠杆,组织政府、企业与金融机构对接活动,设立文旅金融专营机构和专业服务队伍,开发无形资产质押等创新金融产品,通过灵活多样的担保方式支持文旅企业融资。四是创新金融新产品,从供需两端发力提升金融普惠性,满足小微企业融资需求,提升文旅产业融资便捷度。深化“政企银”联动,引导金融刺激文旅消费,通过发放文旅消费券、开展金融惠民活动等方式定向培育文旅消费新场景、新市场,激发消费新潜能。

  沈佳庆也表示,金融机构可牵头建立行业生态平台,成员包括企业、高校、行业组织等,以跨业联盟形式强化与细分行业主体的交流,以产融结合形式推动行业发展。同时,金融机构可通过科技金融相关产品与服务扶持在文旅应用场景中出现的新技术、新方向,为培育文旅新质生产力作出贡献。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报,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