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销量突破千万辆,连续十年位居全球第一。然而,在快速发展的背后,产业也面临着快速迭代、二手市场、动力电池回收、智能化治理体系及出海贸易壁垒等多重挑战。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将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备受关注。

2024年1月21日,在国新办举行的“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系列新闻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张云明透露,我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销量已突破千万辆大关,连续十年稳居全球榜首。这一里程碑式的成就标志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迈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会上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新能源汽车不仅在产销规模上取得显著成绩,更在产品性能、产业体系以及使用便利性上实现了全面提升。新能源汽车的平均续航里程已接近500公里,产业体系也日趋完善,向全球供应了70%的电池材料和60%的动力电池。此外,我国已建成充电桩1281.8万个、换电站4443座,形成了全球最大规模的充电网络,15分钟充电80%的快充技术也已成功实现量产应用。

更值得关注的是,我国汽车市场在新能源乘用车新车渗透率、乘用车L2级以上辅助驾驶渗透率以及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占有率这三个关键指标上均取得了显著进展。尤其是新能源乘用车新车渗透率,已连续五个月超过50%,预示着我国原定于2035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超50%的总体目标有望提前十年实现。

然而,在这一系列振奋人心的数据背后,也暴露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面临的挑战。快速迭代带来的后市场问题、二手市场和动力电池回收问题、汽车智能化带来的治理体系问题以及出海遭遇的贸易壁垒问题等,都成为制约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

以2024年为例,部分新能源汽车品牌因频繁改款降价引发车主维权,部分车企倒闭导致车主售后无门、配件不全、维修费高等问题频发,极大地影响了消费者的信心。同时,新能源汽车二手市场的保值率低、动力电池质保年限限制等问题也制约了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展望未来,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将迎来更加严峻的挑战。在智能化方面,随着L2+、L2++级别辅助驾驶技术的普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将成为关键。此外,在出海方面,中国汽车出口增速预计将放缓,关税危机成为直接压力。中国车企需通过产能出海、技术出海、产业链出海等策略应对挑战。

尽管如此,在“两新”等促消费政策的持续推动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仍将持续向好。我们期待在数量能级不断放大的同时,产业内核能够更加坚实,市场竞争秩序更加规范,产业生态更加优化,从而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图片及链接信息保持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