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产业变革加速,电动化与智能化引领新潮流
AI导读:
2024年中国汽车产业实现全方位跃升,电动化与智能化成为引领潮流的关键。新能源乘用车新车渗透率、乘用车L2级以上辅助驾驶渗透率及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占有率均超过50%,标志着汽车产业迈入新阶段。新能源汽车产销连续十年全球第一,智能化技术快速发展,自主品牌竞争力领跑。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了3128.2万辆和3143.6万辆,分别同比增长3.7%和4.5%,再次刷新历史记录。这一增长背后,汽车产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速度、广度和深度均实现全方位跃升。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国内新能源乘用车新车渗透率已连续五个月超过50%,乘用车L2级以上辅助驾驶渗透率在2024年上半年即已突破55%,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占有率更是高达65.2%,三大关键市场占有率指标均超过50%,标志着我国汽车产业已迈入以“电”为主、以“智”推进、自主品牌竞争力领跑的新阶段。
在政策推动、供给丰富、价格优惠及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了1288.8万辆和1286.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4%和35.5%,连续十年位居全球首位,成为最具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瑞银中国汽车行业研究主管巩旻指出,强劲的需求推动了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持续攀升,如今,不论城市规模与是否限牌,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均已达到极高水平。
赛力斯集团副总裁康波认为,纯电、插混、增程三种技术路线共同推动了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随着新能源汽车即将步入“油电平分”的关键节点,产业正逐步迈向成熟期,尽管增速可能稍有放缓,但内涵质量将更高。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预测,2025年内需加出口的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达到1650万辆左右,增速约30%,渗透率将达到55%左右,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从新能源汽车车型结构来看,商用车的新能源化有望进入快速爬坡期,成为未来的新增长点。电动化技术创新方面,以固态电池为代表的新一代电池产品将加速量产。目前,国内全链条、多主体正积极布局固态电池,其中半固态电池技术先行,2025年出货量有望突破10GWh,全固态电池则处于核心技术突破和验证阶段,有望在未来两三年实现小批量上车。
智能化已成为汽车产业最重要的竞争力,标志着汽车革命下半场的到来。张永伟表示,2024年上半年,国内乘用车L2级及以上辅助驾驶渗透率已超过55%,预计2025年将达到65%;智能座舱渗透率更是超过70%,预计2025年将达到76%。高阶智能化也呈现快速增长,国内NOA(领航辅助驾驶)功能渗透率在2024年上半年达到11%,预计2025年将达到20%。岚图汽车CEO卢放指出,2025年新能源汽车技术的竞争焦点将是智能化,未能进入智能化门槛的车企将面临被淘汰的风险。
随着智能化渗透率的过半,汽车产业正迎来真正的拐点,“软件定义汽车”正逐渐演变为“AI定义汽车”。特斯拉发布的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Cybercab”及无人监管的FSD(完全自动驾驶)技术,进一步加速了汽车的AI进化。罗兰贝格全球高级合伙人、亚洲区汽车业务负责人郑赟表示,AI在研发端的应用场景将持续扩大,显著提高研发效率,并在整车与产业链条上加速端到端的应用,进一步赋能高级别自动驾驶。
智能化的发展也推动了汽车产业的外溢,形成了第二增长曲线。张永伟指出,智能汽车、飞行汽车、人形机器人等成为汽车行业在人工智能时代的新趋势。主流车企纷纷投身这些与汽车产业高度相关的未来赛道,计划投入资金多达千亿元,以期赢得未来市场。小鹏汽车董事长、CEO何小鹏认为,越来越多的汽车企业计划进入飞行汽车和人形机器人赛道,这一趋势堪比2007年的移动互联网或2012年的新能源。
电动化和智能化彻底改变了中国汽车品牌的竞争力。2024年,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场占有率达到65.2%,较上年同期提升9.2个百分点。业内专家表示,中国汽车市场正经历结构性变化,由过去合资品牌主导的格局转变为自主品牌为主、跨国企业为辅的结构。巩旻指出,全球车企在中国的市场份额自2017年开始逐步下滑,外资品牌产能利用率从73%跌到了56%,利润池不断缩减。面对新的市场竞争态势,外资品牌必须做出重大改变,强化在中国本土的研发,充分利用中国在电动和智能方面的资源。
专家认为,外资品牌应调整策略,改变组织架构,重新“定位”中国。众多合资品牌已开始以“换将”为突破,打响份额保卫战。大众等转型者正设立更多在华有研发自主权的实体,将车型开发从德国总部转移至中国,确保在中国直接决策并加速本土产品的研发与制造。张永伟表示,跨国车企应实现技术向外和市场供应链向外的重大转变,利用中国技术赋能全球,带着中国供应链实现全球布局。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