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中国造船业在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乌沙镇等地崛起,贵池船舶工业基地成为长江南京上游最大船舶修造基地。中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连续15年位居世界第一,但面临国际竞争压力,需提高高端船舶市场竞争力。

在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乌沙镇北部,有一片形似扁担的沙洲——扁担洲。这片曾经荒芜的滩涂,如今已蜕变成为池州市贵池船舶工业基地,一座座造船厂拔地而起,长江之上船只络绎不绝,展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乌沙镇,这座百年古镇,坐落在长江之畔。许先生,一位乌沙镇的老乡,回忆起他初中离家时,小镇仍以农业为主导,经济水平一般,多数人选择外出务工。然而,当他再次回到家乡时,发现小镇已经“因船而兴”,长江边至少有七八个造船工厂,造船产业链带动了家乡的各行各业,镇民无需远行,在家乡也能找到工作。

从昔日的“扁担之地”到如今的“安徽船谷”,乌沙镇的发展历程,正是中国造船业崛起的缩影。2024年,中国造船业三大指标——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连续15年稳居全球首位,其中新接订单和手持订单量更是创下历史新高。

中国造船工业的崛起,不仅让乌沙镇这样的地方焕发新生,更带来了深刻的产业变革。证券时报记者深入采访,探寻这一变革背后的故事。

一、从照相馆到造船图纸打印店:百年古镇“因船而兴”

在乌沙镇的一家打印店,两台大型打印机正忙碌地运转着,不断“吐”出涉及船舶制造的大型工业图纸。旁边的中型打印机也不停歇,印出一页又一页需要胶装的操作手册。

许先生介绍,这是他姑姑家的照相馆打印店,以前以照相为主营业务,如今却变成了专门为造船厂打印图纸、操作手册和字牌标志的地方。这一转变,得益于乌沙镇造船业的迅速崛起。

贵池船舶工业基地,位于乌沙镇北长江主航道南侧,起步于2007年,占地7500亩,岸线长达4380米。如今,它已成为长江南京上游最大的船舶修造基地,也是安徽省集聚造船企业最多、占用连片长江岸线最长、占地面积最大的沿江船舶工业基地。2023年,该基地交付船舶30艘,完工量达62万载重吨,造船完工量占全省的一半以上。

造船业的兴起,不仅带动了乌沙镇产业的变迁,更带来了大量的本地就业机会。五金配件个体户因造船业兴盛而获得大量订单,闲置的房屋得以出租,家具生意也蓬勃发展。沿街的小商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餐饮、零售等行业丰富多彩。

一艘艘“中国船”,引领着造船小镇的经济、产业、就业新航向。2024年,贵池船舶工业基地已完工船舶订单36艘,造船完工量41.48万载重吨,全口径统计产值达到14.5亿元。以船舶制造业为引擎,乌沙镇正加速驶向全国船舶工业特色小镇的彼岸。

二、造船订单排到2027年底:中国造船“向新而行”

走进贵池船舶工业基地,巨大的橙色龙门吊如“钢铁巨人”般屹立,上面写着“鑫飞扬船业”五个大字。龙门吊的一侧是忙碌的船舶建造现场,另一侧则是奔流入海的长江。

池州鑫飞扬船舶修造有限公司生产厂长赵兴进表示,公司9处船台同时开工,订单爆满,交船期甚至已经排到2027年底。此外,还有十几艘新能源船舶的订单在洽谈中。

中国造船工业的全球话语权不断增强,2024年,我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分别占全球总量的55.7%、74.1%和63.1%。其中,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均达到我国造船史上的最好水平。

科技部国家科技专家库专家周迪认为,中国造船业产业链完整,从设计、制造到销售、售后服务都具备,能够更好地控制成本和质量。同时,中国造船业的生产效率全球领先,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

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指出,近年来,中国造船业在船舶设计、建造和配套设备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形成了船海产品全谱系总装建造能力。政府的政策支持也为造船业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苦练“内功”的同时,中国造船业也迎来了展示实力的“舞台”。国际航运减排规则趋严,船舶行业迈向“新能源时代”。中集来福士相关负责人表示,船舶的更新换代是中国船企订单大幅增长的重要原因。

围绕采用清洁能源的液化天然气船(LNG船),中国企业已经攻克了一系列基础材料和核心设备关键技术。“绿色船舶中国造”成为一大趋势。到2025年,液化天然气、甲醇等绿色动力船舶国际市场份额将超过50%。

三、国际竞争带来新挑战:造船市场“风急浪高”

尽管中国造船产业在订单量上稳居世界第一,但仍存在“大而不强”的情况。周迪指出,中国造船业在低端船舶市场上具有优势,但在高端船舶市场上竞争力相对较弱。

王鹏认为,在高端造船产能上,如大型邮轮等领域,中国造船业与日韩等国家仍存在差距。这背后是中国造船业在船舶设计开发方面存在的短板,部分核心技术依赖国外引进。

此外,造船业的国际竞争压力也持续增大。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发布了对华海事、物流和造船业301调查报告,认为中国压制或限制了美国造船业发展。克拉克森研究中国区总经理幸月表示,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建造国,在商船建造上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随着全球造船业的竞争加剧,中国造船业还面临来自韩国、日本等国家的竞争压力。幸月认为,造船市场的生产周期较长,目前船厂手持订单饱和度较高。2025年为船企提供了对内修炼内功、提高产品质量、控制风险的机会。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