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出炉:银行理财参与权益投资路径优化
AI导读:
《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出炉,银行理财参与权益投资的路径与机制得到显著优化,预示着理财资金在资本市场的参与规模和深度将迎来新一轮增长。
2025年1月2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办新闻发布会,证监会联合相关部门深度解读了最新发布的《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此次《方案》中,银行理财参与权益投资的路径与机制得到了显著优化,预示着理财资金在资本市场的参与规模和深度将迎来新一轮的增长。
证券时报记者对比发现,与2024年9月公布的《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相比,《方案》在银行理财资金入市的相关表述上展现出明显调整。具体而言,《方案》强调“重点引导商业保险资金、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企(职)业年金基金、公募基金等中长期资金进一步加大入市力度”,而银行理财虽被纳入其中,但排序位于上述五类主要中长期资金之后。相比之下,2024年9月的《指导意见》则明确指出“鼓励银行理财和信托资金积极参与资本市场,优化激励考核机制,畅通入市渠道,提升权益投资规模”。
值得注意的是,《方案》进一步优化了银行理财参与资本市场的具体方式与途径。《方案》明确指出,“允许公募基金、商业保险资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企(职)业年金基金、银行理财等作为战略投资者参与上市公司定向增发。在参与新股申购、上市公司定向增发、举牌认定标准等方面,银行理财、保险资管与公募基金将享受同等政策待遇。”
某理财公司权益投资部门负责人向证券时报记者透露,《方案》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理财资金入市的方式是经过充分调研后得出的结论,更具可行性,也更符合当前该类资金的特性。他进一步指出,虽然监管层一直鼓励理财资金入市,但受银行理财负债端属性及客户偏好的影响,理财资金短期内难以大幅提升权益类投资,尤其是直接投资股票的占比。然而,允许银行理财等作为战略投资者参与上市公司定向增发,无疑为理财资金参与权益市场投资提供了更为可行的路径。
券商分析师指出,当前理财公司权益投资规模有限,发行的权益类产品占比不高,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理财公司多沿袭母行的渠道和客户基础,客户对净值波动较大的权益类产品接受度较低;另一方面,经历五年多发展的理财公司,在权益投资经验和能力方面仍处于培育阶段,发行权益类产品面临较大难度,投研能力、人员团队、管理系统等方面的建设尚待加强。
面对这一现状,多家理财公司正积极寻求突破。招银理财表示,《方案》对理财行业提出了更高要求,理财行业应通过加强权益能力建设积极参与资本市场,同时拓展销售渠道和客户群体,以更好地应对市场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此外,工银理财总裁高向阳在去年11月的全球财富管理论坛上呼吁,应多措并举完善耐心资本渠道,包括从银行理财参与养老体系建设入手引入长期限增量资金、加强资本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相关税费政策、继续引导以社保基金为代表的中长期资金入市等。
(来源:证券时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