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2024年度业绩预告披露接近尾声,科创板集成电路公司业绩频频预喜,覆盖全产业链环节,展现良好经营成果。芯片设计企业业绩耀眼,半导体设备与材料企业屡创佳绩,国产半导体产业迎来新发展机遇。

2024年度业绩预告披露已接近尾声,科创板集成电路板块传来频频佳绩。据统计,截至1月23日,已有包括海光信息、中微公司、晶合集成、澜起科技等在内的超过30家科创板集成电路公司发布了业绩预增公告。这些企业广泛分布于晶圆代工、芯片设计、半导体设备等多个细分领域,展示了卓越的经营业绩,传递出国产半导体产业协同共进、紧抓机遇、共启新周期的积极信号。

目前,科创板已汇聚近120家集成电路企业,全面覆盖设计、制造、封测、设备、材料、IP等全产业链环节,形成了头部引领、链条完整、协同创新的良好发展态势。业内机构普遍认为,半导体行业已步入复苏通道,有望迎来新一轮上行周期。在消费电子等传统终端需求的回暖以及人工智能等新兴需求的推动下,集成电路行业整体盈利水平预计将持续提升。

芯片设计企业业绩耀眼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预计将达到2.86亿台,同比增长5.6%,实现触底反弹。同时,随着新技术应用的加速和产品迭代的加快,智能家居的渗透率也在不断提升。市场机构预测,2024年国内智能家居市场规模将达到7848亿元,同比增长约10%。终端市场的复苏态势也传导至上游芯片领域,为相关芯片厂商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智能音频SoC(系统级芯片)厂商恒玄科技业绩表现尤为亮眼。公司预计2024年营业收入将达到32.43亿元至32.83亿元,同比增长49.02%至50.85%;归母净利润为4.5亿元至4.7亿元,同比增长264.00%至280.18%。公司凭借一系列智能可穿戴芯片满足了客户的多样化需求,在智能蓝牙耳机、智能手表市场的份额进一步提升。展望未来,公司计划抓住端侧AI发展的新机遇,在智能可穿戴和智能家居市场实现纵深发展。

物联网芯片厂商乐鑫科技同样受益于各行业数字化与智能化渗透率的提升。公司预计2024年营业收入将达到19.85亿元至20.15亿元,同比增长39%至41%;归母净利润为3亿元至3.4亿元,同比增长120%至150%。公司着眼于长期的数字化升级,产品广泛应用于泛IoT领域,而非依赖某个行业或客户的短期爆发性增长。

国产CPU龙头海光信息也迎来了业绩的大幅增长。公司预计2024年营业收入将达到87.2亿元至95.3亿元,同比增长45.04%至58.52%;归母净利润为18.10亿元至20.10亿元,同比增长43.29%至59.12%。随着国产计算机、服务器服务的市场需求不断增长,海光信息的CPU产品进一步拓展了市场应用领域,扩大了市场份额,支持了广泛的数据中心、云计算、高端计算等复杂应用场景。

互连类芯片厂商澜起科技同样受益于全球服务器、计算机行业需求的回暖以及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趋势。公司预计2024年营业收入将达到约36.39亿元,同比增长约59.20%;归母净利润为13.78亿元至14.38亿元,同比增长205.62%至218.93%。随着内存接口及模组配套芯片需求的恢复性增长,公司三款高性能运力芯片新产品开始规模出货,为公司贡献了新的业绩增长点。

半导体设备与材料企业屡创佳绩

在全球科技产业加速变革的背景下,半导体设备与材料作为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核心基石与重要支撑,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据SEMI预测,中国半导体设备采购额将在2024年再创新高,首次突破400亿美元。面对海外制裁加剧的挑战和国产化率提升的需求,科创板半导体材料与设备龙头企业发挥着引领行业提质升级的重要作用。2024年度,多家企业出货量达成新的里程碑,业绩实现稳健增长。

中微公司主营的刻蚀设备、薄膜设备是半导体前道制造的关键核心设备。公司预计2024年营业收入将达到约90.65亿元,同比增长约44.73%。其中,刻蚀设备销售同比增长约54.71%,针对芯片制造中关键工艺的高端产品新增付运量及销售额显著提升。同时,公司在新产品开发方面也取得了明显成效,LPCVD薄膜设备累计出货量已突破100个反应台,并在2024年实现首台销售里程碑。

华海清科在化学机械抛光(CMP)装备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公司预计2024年度归母净利润为9.7亿元至10.8亿元,同比增长34.02%至49.22%。从2014年推出国内首台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12英寸CMP商用机型到2024年度实现第500台12英寸CMP装备出机,华海清科基本覆盖了国内12英寸集成电路大生产线,真正实现了国内市场CMP装备领域的国产替代,有效保障了经营业绩的稳步增长。

在半导体材料领域,天岳先进主要从事碳化硅单晶衬底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预计2024年度营业收入将达到17.5亿元至18.50亿元,同比增加39.92%到47.92%;归母净利润为1.7亿元至2.05亿元,实现扭亏为盈。公司已实现4—8英寸衬底产品的批量供应,2024年公司产能利用率逐步提升,产品产销量持续增长,规模效应逐步显现,成本逐步优化,高品质导电型碳化硅衬底产品加速“出海”。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